國歌,是一個國家全體國民團結奮進之聲,故有「國之第一歌」之稱,具有神聖、莊嚴的聲音形象,同時也是國家的象徵。所以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維護自己的國歌,甚至立法保護,教育國民從小學會尊重、維護和唱好國歌,而且不但懂得尊重自己的國歌,還要懂得尊重其他國家的國歌。現代社會,各種形式的交往日趨頻繁,而國與國的外交活動、文化交流和體育競賽均會互奏國歌,既是禮儀,又是尊重。這時,與會人士必須起立,舉止莊重,表現出現代人的禮儀風度。
其實,任何一個國家的國歌都應該受到尊重,因為每首國歌都有很不平凡的故事,深受該國人民的喜愛和擁護,是經過千挑萬選出來的。同時,有許多國歌在最初面世時,是反侵略、反壓迫的衛國之歌,又或者是反專制、反腐敗政府的革命戰歌。
荷蘭國歌《威廉頌》,被推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國歌,它就是一首戰歌,歌頌荷蘭國父威廉‧凡‧奧蘭治(William Van Oranje Nassau, 1533-1584年)。威廉‧凡‧奧蘭治雖是貴族出身,但不想長期受制於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他便帶領荷蘭人民起來爭取獨立。反鎮壓的戰爭爆發,但威廉‧凡‧奧蘭治的獨立軍被擊敗,他逃到鄰國。翌年(1568年),威廉‧凡‧奧蘭治東山再起,聯合更多反殖民的組織,展開抗擊。1578年,他們終於奪取了荷蘭北部7個省,遂對外宣布獨立,而威廉‧凡‧奧蘭治便成為荷蘭共和體制的開國之父,備受頌揚。在獨立戰爭期間(1568-1578年),已有詩人寫成15節歌詞,用各節第一個字母組合成威廉的名字,然後配上一支已經流行的法國軍曲來奏唱,聲調雄壯,很能激勵士氣,早已深入人心。荷蘭獨立後,便將人人愛唱的《威廉頌》定為荷蘭國歌。歌詞中有:
我一心忠於祖國直到生命告終……,我的行動聽命於你,我的信仰決不放棄;永遠保持虔敬,永遠為你效力,去驅逐兇惡的暴君,他踐踏我的心。
制定自己的國歌,提升國家形象
國歌能振奮人心,團結各個階層,凝聚力量,很多國家有見及此,紛紛仿效荷蘭,制定自己的國歌,提升國家形象。
英國的國歌約誕生於十八世紀四十年代,背景亦是與西班牙作戰,取得勝利後由亨利‧凱里作曲慶賀。後來這首曲填上詞,名為《天佑吾皇》,被選定為英國國歌。當英國的君主由女皇出任,就會改稱《天佑女皇》。在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英國的國歌除在英倫三島奏響外,其殖民地和屬土都會奏起《天佑吾皇》。因為有這樣的淵源,後來有些國家雖已脫離英國獨立,仍然用《天佑吾皇》為國歌。也有一些國家另創一首新歌,與《天佑吾皇》並列成為雙國歌。而《天佑吾皇》的曲調,又曾被很多國家另外填上歌詞,成為他們的國歌。如沙皇俄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就連美國以前的國歌《亞美利加》也是使用《天佑吾皇》的曲調。
最動聽的國歌之一
法國國歌《馬賽曲》,在國際上被譽為幾首最動聽的國歌之一。同時,《馬賽曲》亦是一首典型的飽歷戰火的軍曲。作曲填詞出自才華橫溢的魯日.德利爾(Rouget de Lisle, 1760-1836年)。他貴族出身,皇家工程學校畢業。德利爾醉心於藝術,愛好寫詩,又是一位作曲家。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這是一場大規模的全國性民眾運動,目的是要推翻王室政權,打破舊秩序。革命運動席捲全國,震動整個歐洲。其他君主國家擔心受到影響。1792年,奧地利便和普魯士組成聯軍干涉大革命,令形勢逆轉。正在斯特拉斯堡中任軍事工程師的魯日.德利爾為鼓舞士氣,創作了《萊茵河軍隊戰歌》,表達出法國人民為爭取民主、為反對暴政敢於勇往直前的革命意志。當時,由馬賽營的志願軍高唱着這首戰歌向巴黎進發,歌詞是鼓勵人心的:「前進,祖國的兒女,光榮的時刻已來臨……同胞,投身到戰場去。前進!前進!」所以後來將《萊茵河軍隊戰歌》改稱為《馬賽曲》,並於1795年定為法國國歌。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年)將《馬賽曲》廢棄。到了1879年第三共和國再恢復為國歌,沿用至今。
悲壯的一頁
美國的國歌也有其悲壯的一頁,時代的背景是在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初期,美軍在海戰方面稍為佔優。但至1814年局勢逆轉,出現危機,英軍攻陷首都華盛頓,將白宮焚毀。同時,英軍艦隊已逼近巴爾的摩港,以收夾擊之效。巴爾的摩港距華盛頓僅41里,是首都海防的一道屏障,所以早在1803年在港口東南的一個小島上,構築了堅固的麥亨利堡,扼守着海口。當時的指揮官喬治‧阿美斯特德,特意縫製了一面特大的星條旗(美國國旗),高高地升掛在城堡之上,以激勵將士,拚死守城護旗。是年9月,英艦向麥亨利堡發炮狂轟,試圖攻破城堡。其時,美國律師弗朗西斯‧斯特科‧基(Francis Scott Key, 馬利蘭州人,1779-1843年),因為要迎救被英國艦隊扣留下來的平民和他的一位醫生朋友,勇敢地登上英艦,展開交涉,請求釋放一眾人等。最終英方答應所求,但要在戰事之後才可釋放,因為這些人看見過英軍的列陣情況和大量資料。而弗朗西斯也須留在艦上。8月13日凌晨,一陣炮聲過後,弗朗西斯透過炮火的一縷縷硝煙,看到堡上的美國星條旗正迎風招展,不禁大為感動,熱血沸騰。素有文學修養熱愛寫詩的弗朗西斯,急忙找了一張信紙,將那一刻的所見所感所想化為幾行詩篇,謳歌星條旗。這一役,英國艦隊無法攻下巴爾的摩港。到了年底,美英結束戰事,締結《根特和約》。
戰後,弗朗西斯把《星條旗詩》寄給好友尼科爾遜法官,分享詩作。尼科爾遜受詩篇感動,大加讚賞,建議用一首當時十分流行的曲子To Anacreon in Heaven(《阿納克里翁在天上》)來作配曲,取名《星條旗之歌》。該曲原創者是英國作曲家約翰.斯塔福德‧史密斯(John Stafford Smith, 1750-1836年),他既是作曲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他製作的To Anacreon in Heaven,本來已經十分流行,配上《星條旗詩》之後,美國人就更加熱愛,感情十足地傳唱,成為不朽名曲,他亦因此曲而留名。經過百多年傳唱,1931年美國國會正式將《星條旗之歌》定為美國國歌。
美國國歌共有四節,通常只唱第一節。弗朗西斯的歌詞有幾個中譯本,今摘引其一:
啊!在晨曦初現時,
你可看見是什麼讓我們如此驕傲?
在黎明的最後一道曙光中歡呼,
是誰的旗幟在激戰中始終高揚!
火箭紅光閃爍,炸彈隆隆作響,
我們看到要塞上那面英勇的旗幟,
在黑暗過後仍然聳立!
啊!你說那星條旗是否會靜止,
在自由的土地上飄舞,
在勇者的家園上飛揚!
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
來自烽火硝煙的國歌當然不止上舉之數,而我們的國歌也是誕生在隆隆的炮火聲中,其曲折迴環、壯懷激烈處,較之《馬賽曲》和《星條旗之歌》猶有過之而無愧。
中國國歌的原創是為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而作。這首《義勇軍進行曲》是由曾經留學日本的田漢和年僅23歲的青年音樂家聶耳合創的。其時,正值日本侵華,東北三省和熱河已告失陷,上海則籠罩在白色恐怖中,危機四伏,一片肅殺之氣。這時,田漢的劇本全稿未書成,歌詞墨跡猶未乾,便已被拘入獄;聶耳聞得追捕聲,避走日本,剛譜定曲子便不幸魂斷綠波。他們的戰友忍着淚水,將電影攝製完成,把《義勇軍進行曲》錄製好,衝開雲霧,電影、唱片齊上場,《義勇軍進行曲》雄壯的歌聲迅速傳開,唱遍中華大地,響徹長城內外,遠颺至南洋諸島,更飛越太平洋,在美國傳唱。著名黑人歌手保羅‧羅伯遜(Paul Robeson, 1898-1976年)還學會用國語來高唱,灌錄成黑膠唱片。戰後,日本藤澤市不計什麼糾結,為寫下大量抗日歌曲的聶耳豎立了紀念碑。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振起了民族魂,旋律跨越世代,成為不朽名曲,又幾經波折,歷經考驗,終於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不二之選。
滿載着一樁樁感人事跡的《義勇軍進行曲》,就是那麼教人蕩氣迴腸,浮想聯翩。
!doctype>新書簡介
書名:《“起來!”我們的國歌》
作者:黃天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