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官員有這樣一個說法:回歸二十多年,「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正在進入「深水區」。可惜中央政府沒有進一步指出這「深水區」是什麼環境,裏面隱藏着什麼威脅;而我們也不知道進入這「深水區」時怎樣可以提防失足,避免誤墮險境。本來還是輕鬆自信地在岸邊嬉戲,突然掉進了深水區,拼命掙扎才倖免於滅頂之災;喘過氣來,已是身在海中深處,不能返回岸邊了。
止暴需時 難以復原
香港目前面對的由「修例」爭議導致的嚴峻局面,把它叫做一場「政治風暴」,是恰當的,因為它來勢急速凶猛、破壞力十分強勁。但它跟自然現象裏的一般風暴有兩個重要的差別:第一,它不像一般風暴那樣,來得急、去得快,而是要留下來,延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即使減弱,也減得很慢。第二,一般風暴過後,天氣便回復平靜,待風暴中造成的破壞修復了,一切便回到風暴前的正常狀況;但是,這場「政治風暴」給香港帶來不可逆轉的變化,「風暴」過後,香港社會以及香港與國家的關係,再不能回到以往的形態。
上月初中央官員強調,處理香港的局面,「止暴制亂,壓倒一切」;只有當暴力擾亂平息,社會秩序恢復,才可以着手處理社會的深層次問題。然而過了一個多月,特區政府硬的和軟的都做了──警隊加大力度果斷執法、嚴正執法;政府釋出善意,宣布撤回修例、擴大監警會、構建溝通平台──暴亂仍是制止不了。很明顯,特區政府不應該、不可能等到止暴制亂取得全面成功,社會完全回復平靜,才去處理其他問題。在應付暴亂的同時,政府要進行三方面的工作。
維持服務 解決矛盾
首先,要繼續維持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的日常運作,有效提供各項公共服務。激進示威者有針對性的暴力破壞行為,對政府運作造成很大干擾;另一方面,社會上的政治爭議,也反映到各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內部。可幸的是,在過去這三個月,香港沒有癱瘓,各項公共服務大致維持正常,市民生活上遇到的不便減至最小。這充分顯示了特區政府和公營機構的專業精神和工作效率。這是香港的固有優勢,千萬不能丟棄。
第二,要採取果斷、大膽的措施,解決存在已久的社會矛盾。行政長官承認,政治危機的背後有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必須處理。她要構建對話平台,與民共議,找出問題所在和探討解決方法;她又承諾會邀請社會領袖、專家和學者,就社會的深層次問題進行獨立研究和檢討,向政府提出建議。不過,有些問題,例如基層家庭居住條件惡劣、公立醫院醫護人手短缺、安老服務不足等,問題眾所周知,解決辦法也已經爭論多時,毋須再等研究檢討,欠的只是政府的決心和魄力。當局應當在這非常時期,果斷推出非常措施,打破舊框框,衝破舊障礙,解決老問題。
總結經驗 協助換班
最後,特區政府,首先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要做的最重要也是最艱難的任務,就是要為特區政府換班提供協助。行政長官和她領導的管治班子的表現,關係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能否成功。如果說香港的命運繫於行政長官怎樣產生和管治班子怎樣組成,一點沒有誇張。《基本法》規定,行政長官是由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後由中央政府任命的,但從回歸以來四任行政長官的產生過程,人們都看到,在實際操作上,人選是首先由中央政府自行物色和決定的。事實亦說明,過去三次行政長官的交接,效果都不理想,而這又給每一屆管治班子的組成增加了困難。這不是說特區政府的主要官員都不稱職;但班子組成的過程和方法,難以保證行政長官找到最合適的人才組成她的政治團隊,既有管治能力,又有和她一致的政治理念。
林鄭月娥對這些問題應是深有體會,十分了解。她在政府服務30多年,從公務員到出任局長、司長,以至行政長官,她完全懂得怎樣發揮特區政府體制的長處,同時看到政府的「短板」,看到管治遇到的困難。她知道自己怎樣獲得中央政府的信任,當上行政長官;也體會到在履行她的重要職務時所受到的限制,特別在處理當前的政治危機的時候。她知道自己具備了什麼條件,可以勝任行政長官的工作;而到了今天,她又認識到自己缺少了什麼素質,令她沒法避免這場政治災難。
如果林鄭深刻總結她在政府裏的經驗,特別是參選和就任行政長官的經驗,完整地真實地提交給中央政府,包括指出其中涉及中央和特區關係的問題和可改善的地方,這對中央政府怎樣選擇下一任行政長官,以及引領下一屆特區政府在「深水區」中進發,將有莫大幫助。這可能是她對維護和發展「一國兩制」的最大貢獻。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