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香港管理專業協會工商管理研究社(CEC)於2018年9月11日舉行《紫荊40》專集發布會,並邀得香港科技大學兼任教授陳家強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院長陳家樂教授、香港工業總會主席郭振華先生和中華廠商會會長吳宏斌博士擔任發布會後的論壇講者。論壇主題為「中美貿易戰對香港的影響」。下文為各嘉賓的內容摘要:
陳家強:貿易戰是美對華冷戰開始
《紫荊40》發布會當日,正值是911恐怖襲擊17周年。2001年美國發生恐襲後,成立國土安全部,追擊恐怖分子,於是美國單邊主義開始抬頭。今年9月是雷曼兄弟公司倒閉10周年。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很多人長期失業,改變美國人對經濟的看法。
回顧過去10年的中美貿易歷史,美國從鼓吹和平的多邊主義變成單邊主義。在軍事上、外交上,到經濟上都是趨向單邊主義。「美國優先」的口號不是特朗普提出,是一群不甘心美國被人欺負的人所發聲。在美國人的自我認知裏,總是「美國優先」,不想世界任何國家挑戰美國經濟體系。
今次美國的假想敵不是盟友,不是自由主義國家,而是共產國家。美國人擔心中國崛起,他們不仇視中國嗎?特朗普是一個種族歧視的人,不想中國崛起。從特朗普競選的言論,到引入仇中反中的人入主白宮可見一斑。今次不只是貿易戰,是美國對中國冷戰的開始。
是否真的極端?美國發動貿易戰沒有戰爭計劃,因為有戰爭計劃會知道結果。美國透過徵收關稅,令某些生產回到美國。以特朗普的策略來看,一方面發動貿易戰,另一方面發起仇中反中情緒。
中國不是完全捱打,需要另尋盟友。第一、支持傳統貿易、多邊貿易的自由市場,例如美國的商界;第二、部分依賴中國的生產者。消費者的影響力較弱,難以鼓動他們結盟;中國也需要開放市場,製造與美國談判的條件。
我希望中美兩國有理性的討論,現在的情況是兩邊都無話可談,因為大家都不知道要談什麼。如果美國希望生產線搬回美國的話,中國還有什麼好談?美國希望中國有讓步,比如開放市場、增強知識產權保護,令美國做多點生意。與特朗普商討是天方夜譚,他希望有更多得益,不會罷手。特朗普的官員不想談判,想反擊中國。等到特朗普離開白宮,中美才有商討的餘地。
目前特朗普的政權不算穩定。反中仇中、美國優先只是部分美國人的心態。我們只好靜觀其變,看特朗普任期能有多久。
股市會否繼續下跌?可能性是有的。因為中美貿易戰只見負面影響,不見正面影響,所以不寄厚望。在香港的經濟受股市主導,股市下跌樓市也下跌,消費氣氛受到影響。
金融海嘯10周年,最近我進行訪問,問市民擔不擔心會金融海嘯重現?現在的情況與10年前有點不同,現在的銀行穩定得多,槓桿少了很多,受監管的情況多了。唯一問題是,有些金錢存在銀行體系以外。銀行體系以外發生事故,未必有連鎖效應,所以市場有個別小問題,但未必像10年前有連鎖效應。
吳宏斌:中小企開拓一帶一路市場
美國人喜歡美國優先,所以一定支持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不影響通脹或物價,但出口方面受到中國增加關稅影響,就有增加100億美金的農業補貼,因為徵收關稅後就有大量補貼!總言之,美國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擊敗中國,不讓中國強大。中國強起來,推行亞投行、一帶一路,樹大招風,美國怎會妥協?
我從業界講述自己的感受。從中美貿易戰開始,覺得事情不簡單。貿易戰初期只是對香港的鋼材、鋁材有影響。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即時開會商討,問我們有沒有受到影響。
接着美國執行301徵稅清單,對商界影響不大,因為主要牽連產品不多。貿易戰愈拖愈長,商家愈來愈沒信心,進退失據,不知要擴張、結束,還是搬廠好,有很多問題存在。
美國尚未向中國貨品徵收2000億關稅,但又對所有中國去美國的產品徵加25%關稅。結果基本上港人在內地設廠出口到美國的訂單和生意,會很難做。過去10年,內地的成本急速上升,社會福利和保障愈來愈規範。
中小企和商界在中美貿易戰所做的東西極之有限。大型企業比較安心,因為已在其他海外國家有生產線,所以訂單轉移,基本上影響較少。但中小企因能力和資金所限,沒能力到海外做生產線。就算把廠房搬遷至其他國家,根本做不成,因為包袱很大,內地遣散費每年需要補一個月。如果廠房經營愈久,問題就愈大。如果營運20年,補每一個員工今天的工資乘20年。如果你想遣散員工,賣了廠都賠不起,難以抽身。這個情況下,只好等待機會,減少員工,以便轉移,或將訂單外判,或者與東南亞國家合作,繼續業務發展。
把廠房搬出中國是國策,國策就是支持一帶一路,所以中華廠商會去埃塞俄比亞考察。國家領導人非常有前瞻性,早在10年前就將落後產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
中美貿易戰只是中美戰爭的序幕,美國之後用不同手段對付中國。美國批評中國人權,批評中國操控人民幣匯率,批評中國挖走台灣邦交國。總言之,美國要中國強勢轉弱。
中國全部產品入口美國要付25%關稅,但這些產品日後大多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生產,毋須付關稅。
商界沒什麼事可做,只能隨機應變,深思現在發展情況,為長遠目標發展。不過香港中小企很靈活,我們只受苦一時,發現哪裏有利可圖,就去那裏。
郭振華:美國關稅政策促使尋找新興市場
在貿易戰早期,特區政府已關注它對香港鋼鋁業的影響。當時影響甚微,只有一間鋁材公司受影響。接着美國向華徵收500億關稅,開始影響製造業。後來美國再向華徵收2000億關稅,從貿發局的第二季數字得知,25%的受訪廠商表示會受到影響。目前為止受影響的已逾40%。
我們擔心特朗普將來有沒有更多招數。相比內地,香港經濟體系細小,容易被貿易戰波及。單計2500億美元貨品加徵關稅,由中國內地經香港至美國的轉口佔49%,由美國經香港至中國內地的佔70%。如果計算之後的關稅,對香港是威脅。
香港有何對策?我希望不同行業走出香港。根據《基本法》,香港實行獨立關稅制度,我們需要堅持。若果出外設廠,可聘請代工。
中美貿易戰有高有低,但難以停止,因為已掀起全球經濟的恐慌。未來投資環境應比較冷淡。
現在美國資本主義走向共產主義。蘋果公司賺得千億美元,也要劫富濟貧。現在徵收關稅,影響商界甚多。最近共和黨建議個人永久減稅,那麼我們要求政府在稅務方面做多點政策,把收下來的錢重新分配。
如果美國行這個模式,我們工廠老闆不能坐以待斃,否則無法派發員工薪酬。等到特朗普離任,廠房已經倒閉。我們要早早作出準備,借一帶一路開拓新市場。中國為發展中國家興橋築路,去這些地方建廠能減低生產成本。一帶一路既能開拓新市場,又能幫助當地就業。經濟帶動民生改善,越南、柬埔寨等國與以前不同。長遠而言,對全球經濟分享體會更好。整個工業生產過程中,都有智慧製造,將生產成本降低。
陳家樂:中美貿易談判結果難料
我從宏觀的角度看中美貿易戰的看法。中美貿易戰有很多不明朗因素。貿易戰反映美國對華政策的改變。美國擔心中國會構成威脅,發動科技戰、經濟戰。即使特朗普政治前景不明朗,但對中國絕不罷休。
貿易戰直接影響香港對外貿易。香港是一個大的貿易經濟體,貿易總額是香港GDP的三倍。中美兩國佔本港的總貿易額只有4至5%左右,但兩國造成的骨牌效應,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貿易戰對香港還有間接影響。雖然中國經濟增長,但仍影響廠商和消費者的信心。貿易戰也影響香港金融市場。最近港股不斷下跌,跌穿27000點。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內地股票市場指數下跌20%,恒生指數下跌15%。貿易戰也影響國內企業到香港市場上市的打算。
香港是一個開放的金融市場。現今市場充滿不明朗因素。港元與美元掛鈎,利息有上升的壓力。環球新興市場的貨幣大幅貶值。現今人民幣的貶值,會否對新興市場造成大的波動呢?
雖然港股的估值已變得相對「便宜」,但由於貿易是香港經濟重要支柱,若中美貿易爭端持續升級,一些國企亦擱置來港上市計劃,加上美元加息及人民幣下跌等因素,香港的股市、樓市及消費市道都會受到影響。
我們沒有水晶球預測,現在充滿不明朗因素。中國貿易談判結果難料,我們中國只好出招刺激投資,貨幣政策鬆動一點。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