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規劃此次歐洲野生蘭花考察的時候,曾花了不少時間在網路找尋相關的資料,從歐洲野生蘭花的分布,歐洲蘭花考察團的行程,以至個人遊記及野蘭圖庫,筆者也一一瀏覽,再行梳理。最後,我鎖定了位於比鄰德國和奧地利的邊境小鎮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國家公園內的國王湖(Königssee)(圖一)。
德國的湖光山色,一直令人嚮往,德國人熱愛健行,國內健行路線及配套亦享負盛名。國王湖是最後一個冰河時期由冰川形成的湖泊,是德國最深的湖泊,也被譽為德國最潔淨的湖泊。筆者慕名前往,在翠綠色的湖水邊賞野蘭美態,一定更有風味。
筆者離開奧地利薩爾斯堡(Salzburg),抵達德國慕尼黑(Munich),翌日即前往市郊林德霍夫宮(Linderhof Palace)(圖二)參觀。在進入王宮花園的草坪時,筆者已瞥見草坡上長了不少掌裂蘭(Dactylorhiza incarnata)(圖三)。參觀過後,再走到更遠的草坪,又發現無數的掌裂蘭(Dactylorhiza incarnata)在藍天下悠然自得(圖四、圖五),令人神往。
隨後,筆者啟程前往新天鵝堡(Schloss Neuschwanstein)(圖六),在上山途中,筆者發現了兩個新蘭屬──鳥巢蘭屬(Neottia)及頭蕊蘭屬(Cephalanthera),前者是腐生蘭,更是筆者首次在歐洲發現的腐生蘭。當時筆者發現的品種是鳥巢蘭(Neottia nidus-avis)(圖七),在歐洲頗為普遍,分布亦廣;後者是地生蘭,香港亦有此蘭屬的分布,不過在當地發現的品種是白花的大花頭蕊蘭(Cephalanthera damasonium)(圖八),有別於香港的嶺南黃蘭(Cephalanthera gracilis)(圖九)。
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是前往國王湖(Königssee)的必經小鎮,筆者下榻的民宿是在小鎮的邊陲,位置偏遠,筆者用Google Map也找不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的資料,幸好民宿距離小鎮火車站只有半小時步程,於是筆者揹起背包,根據Google Map的指示,循着山路邁步前往。想不到在河邊的樹林,又發現鳥巢蘭屬(Neottia)的另一個品種──對葉蘭(Neottia ovata)(圖十)。該品種在溫帶地區雖然十分普通,但其授粉方式卻十分獨特──當昆蟲前來探訪時,一旦觸動到花朵的機關,機關便會噴出粘性液體,把花粉塊粘在訪客的身體上,相當有趣。
遊覽國王湖
第二天早上,筆者大清早從民宿步行個多小時前往國王湖(Königssee)碼頭,再轉乘遊覽船(圖十一)前往目的地Salet,途經著名的紅頂教堂──聖巴托洛梅修道院(St. Bartholoma)(圖十二)。下船不久,筆者循着前往內湖(Obersee)的指示牌,繞着內湖湖岸走一段路。沿途風光亮麗,山巒倒影,美不勝收(圖十三)。沿路的草坡長滿了掌裂蘭(Dactylorhiza incarnata)(圖十四),在湖光山色的陪襯下特別秀麗(圖十五)。
略特巴賀瀑布(Rothbach Waterfall)(圖十六)是此次行程的終點,在到達瀑布下游前,筆者在一處草坪發現了舌唇蘭屬(Platanthera),該蘭屬在北半球十分普通,香港也有兩個原生品種。二葉舌唇蘭(Platanthera chlorantha)(圖十七)喜愛鹼性土壤,它跟同好鹼性的掌裂蘭(Dactylorhiza incarnata)長在一起(圖十八)。筆者到達瀑布,再花了大半個小時攀到瀑布上游(圖十九),可是並沒有其他發現。
回程時,筆者在內湖(Obersee)走近一小木屋,又發現掌裂蘭(Dactylorhiza incarnata)在波光粼粼的湖濱,顧影自憐(圖二十),真的惹人憐愛。返回Salet,在候船間喝口冰凍的德國麥啤(圖二十一),大有「湖海洗我胸襟,河山飄我影踪」的氣派。遊覽船徐徐離開Salet返回聖巴托洛梅修道(St. Bartholoma)的碼頭。筆者曾在英國一間主力舉辦世界各地蘭花考察團的旅行社網站知悉,聖巴托洛梅修道附近的一個密林(圖二十二)會有杓蘭(Cypripedium calceolus)的蹤跡。旅行社網站的資料果然非虛,筆者先在密林的入口附近發現一株帶有果莢的杓蘭(Cypripedium calceolus)(圖二十三),隨後亦陸續發現幾個果莢已爆裂的族群(圖二十四)。筆者死心不息,希望找到正在開花的植株,可是走了不少時間,只是找到掌裂蘭(Dactylorhiza incarnata)(圖二十五)、二葉舌唇蘭(Platanthera chlorantha)(圖二十六)及鳥巢蘭(Neottia nidus-avis)(圖二十七),也好,留一點遺憾,可以為自己再次前來找一個藉口。
魔法森林探險
第三天早上,筆者大清早起床,在民宿吃過豐富早餐後,便乘坐公共巴士前往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火車站,再轉車前去位於藍紹(Ramsau)的魔法森林(Zauberwald)遠足,希望能夠找到更多野蘭品種。
到站後,筆者循指示牌沿河(圖二十八)進入森林,首先發現的是對葉蘭(Neottia ovata)(圖二十九)及鳥巢蘭(Neottia nidus-avis)(圖三十),隨後接捧的是二葉舌唇蘭(Platanthera chlorantha)(圖三十一)及大花頭蕊蘭(Cephalanthera damasonium)(圖三十二)。當筆者正在疑惑為何掌裂蘭(Dactylorhiza incarnata)尚未出現,來到沼澤旁便見到滿眼的掌裂蘭(圖三十三),在眾多粉紅色花的掌裂蘭中,筆者發現其中有一叢接近沼澤水邊的族群顏色較深,花形也好像有點不同,趨前細看,不出所料,是另一蘭屬──手參(Gymnadenia conopsea)(圖三十四)。筆者一直走到辛特湖(Hintersee)再折返,沿途只有掌裂蘭(Dactylorhiza incarnata)的分布,最後再途經魔法森林(Zauberwald)(圖三十五)返回起點藍紹(Ramsau),便乘車返回火車站。
第四天,是筆者在國王湖(Königssee)行程的最後一天,由於只有半天時間,我選擇了前往希特拉別墅──鷹巢(Kehlsteinhaus)(圖三十六)。鷹巢位於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附近的阿爾卑斯山脈,海拔1,834米。別墅在1938年完工,是希特拉50歲生日的賀禮。在鷹巢山上可以遠眺國王湖(Königssee)的景色(圖三十七),不過那裏時常起霧,幸好筆者是乘搭首班的接駁車,否則可能未能盡窺四周壯麗的景觀。鷹巢山上也設有健行路線,可惜筆者要趕乘午間的火車返回慕尼黑(Munich)跟舊生吃晚餐,故只好在附近再搜尋一下蘭花的影踪,最後遠遠的看見山邊近懸崖附近有幾株紅色的小花在迎風而立,急步趨前,原來又是手參(Gymnadenia conopsea)(圖三十八),這也是筆者在德國野外的最後一屬蘭花了,亦為整個德國野蘭考察劃上了完美的句號。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