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社會心理學家艾力遜的理論,人由出生到死亡可共分為八個階段,多年來廣為心理學界和教育界的運用,影響深遠。簡單來說,六至十二歲是兒童期,十二歲至十八歲為青少年期,這12年正是全世界各地小學和中學的兩個階段。不過,小學生及中學生的成長任務截然不同,所以老師的教學方法也應有所不同。而青少年是過渡成為成人的一個階段,故此,為他們引導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積極的個人形象都很重要。
艾力遜的理論較多被幼稚園和中、小學所重視和應用,但較少討論及應用於成年以後。反而,孔子的說法更廣為人知,例如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年戒之在色,中年戒之在鬥,晚年戒之在得」,看似簡單,卻很精確。
年少方剛 中年膨脹 老年懷緬
少年人血氣方剛,蠢蠢欲動,太早談戀愛,容易沉迷,荒廢學業,更甚者是因愛而產生恨怨和妒忌,爭風呷醋,情敵更會大打出手。近年,不時都有年輕藝人的荒誕和淫亂照片在網上瘋傳,徹底破壞了她們的個人形象和前途,見微知著,可以知道時下青年的性態度愈來愈開放,道德的底線也愈來愈低。
中年人則容易自我膨脹,不容易接納別人的意見。因為正藉盛年,不知進退,不肯妥協,結果人際關係緊張,花了不少精力在與人爭拗;辦公室政治,職場的互相殺戮,在現實中不斷上演。不只如此,在家庭中也出現爭鬥,公眾熟知的,包括大大小小的爭產案等。
至於老年人所戒的是擁有,人老了,對很多東西都很懷緬。過去的名譽、地位、能力、才幹、智慧、經驗等隨着歲月而消逝,退休之年是個分水嶺。退休後「人一走,茶就涼」,如何懂得「放下」最重要,功成身退實不容易。不少人放下不了,戀棧權位,仍然想當「太上皇」,發揮影響力。就如清朝乾隆皇帝和近代的領導人。也有些人經常要「想當年」,都是不必要的。晚年應在人生的焦點上作出轉移,才可真正散發餘暉,例如當一個愛鍚老伴的好丈夫、開明的爸爸、慈祥的祖父和德高望重的前輩等,都是一些很好的目標。
不同的階段 不同的焦點
對我而言,人生的焦點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轉變。少年時,努力學習,爭取學位;壯年時,努力工作,爭取表現,增強實力。到現階段,兒女相繼出世,要把焦點轉移到幼小的身上。慢慢地,媽媽的年紀大了,身體大不如前,要多加關心和照顧。她是我未來幾年最關注的焦點,希望她健健康康、開開心心,所以一有時間我便會去探望她、陪伴她。近年,我減少了出外公幹和外遊的次數,不敢遠遊,怕老人家擔心和乏人照顧。再想到遠些日子,生命的焦點可能是自己的健康和跟太太的相處。人生的道路漫長,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風光和風險,順境逆境,上山下山,都是路途的一部分。或許,中外都有高人智者指路,但我們還是要走自己的路。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