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電影 講教育

最近有多齣外國電影打入本地市場,從中見到不少可用以教學的課堂養份。借用電影情節教學,更易於惹起學生熱情反應。

閱讀是最為便宜的自學手段,即使閱讀小說,過程亦可令人有所反思。但閱讀卻需要較多時間,這偏偏是現代人最昂貴的投資。近年多了入電影院睇戲,主因是電影隱含大量訊息,更易提供反思機會。事實上,香港是世界上數一數二銀幕密度高的地區;相對於拍攝成本,電影票價絕對廉宜。

最近有多齣外國電影打入本地市場,筆者亦有入場觀賞這些熱門電影,從中見到不少可用以教學的課堂養份。下文引述的幾部電影,全非文藝或深澀的電影作品,相信不少人都曾入場觀賞。借用電影情節教學,更易於惹起學生熱情反應。

《出貓特攻隊》 (BAD Genius)

《出貓特攻隊》(BAD Genius)是一部青春偶像擔正的泰語片。故事發生在校園,倚賴發達的資訊網絡科技而成就一宗跨國考試作弊案件。作案主角是一位天才女生,片中初犯被揭發,在見家長後她辯稱自己不算做壞事,無損害別人。身為教師的父親憤而斥罵她「出貓就是出貓,錯就是錯」;這句話正好用作品德教育。因為分辨對錯是絕對的,沒有甚麼可商議之處。

近年社會充斥混淆是非對錯的討論,有些人借用法治精神等概念,將好爭辯的處事方法帶入校園。在德育價值上,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犯錯的後果即使是無人受損仍然是犯錯。但法律少講對錯,在黑白對錯之間有很多灰色地帶,法律工作者最擅長在灰色地帶鑽空子。回歸校園情境,應該以高於法律標準的德育價值施教,讓學生明瞭對錯,不應含糊!

印度電影《打死不離三父女》(Dangal)

印度電影《打死不離三父女》(Dangal)在外地有其他譯名,如《我和我的金牌女兒》就一語道破電影中的兩個概念:女兒、金牌。主角曾是著名摔跤運動員,夢想取得奧運金牌,但被父親逼令面對現實放棄運動,惟有寄望下一代。運動不能保證餵飽肚子,他的威水史也未曾跨出自己的鄉下。本地何嘗不是如此?生涯規劃課程令學生認識自己,但有多少基層家長會容許子女選擇運動或藝術成為終生志業?破格訓練女兒延續自己夢想而遭同鄉訕笑,電影反映出印度的性別歧視問題;印度女性地位之低應是世界第一。最終女兒成就到印度女子第一金,不過,貫串整套電影的,仍是男尊女卑!

《保鑣救殺手》(The Hitman’s Bodyguard)

一部由曾飾演過超級英雄的演員主演的荷里活電影,《保鑣救殺手》(The Hitman’s Bodyguard)當然沒有高深教育訊息。戲中有一場殺手與保鑣在對話,殺人無數的殺手自詡是個好人,因為他殺的人都是抵死。上文就提到在《出》片,是非對錯不容含混。無論如何殺人都是錯事、壞事!他竟然自我評定是個好人,這就是後現代的詭辯邏輯。但傳統童話《俠盜羅賓漢》還不是宣揚刧富濟貧嗎?教育工作者實在有責任、並且需要準確教導對錯觀念。

電影故事主體是一場海牙法庭的審判,設立這個國際法庭所為何事?影射的事件是怎麼一回事?相信知悉的觀眾不會多。不論這片還是《打》片,其實突出了我們教育的一些缺失:國情教育不濟,國際視野的教育更為不濟。借用電影劇情可在課堂上做些軟銷,藉此提起學生知的動機。不過,教師們是否準備好呢?

《黃金愛樂樂團》(Golden Orchestra)

《黃金愛樂樂團》(Golden Orchestra)有著日本電影討好的一面,女主角小山老師的堅持和毅力,令不濟的樂團卒之得以演出,而且十分成功。講的是「只要有夢想,加上堅毅就可成功」;當然這已是很好的德育題材。不過電影日文原名《不老交響夢》更提點出另一個議題:老人社會。現時日本已是著名的老人社會,香港也沿着相同軌跡邁向老人社會;我們的學生可有充分準備如何承擔這樣的未來?教育又可以如何裝備他們?

除了學科知識外,教育包含的或者會是更多;借用一些流行電影情節來闡述概念和思辨,是否會更易於被學生接受呢?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