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外交哲學競爭與亞洲國際關係

中國必須把其合作哲學塑造成為區域的主流話語,重新把經貿話語拉回並且成為主流的話語,而不能任美國主導的防務和安全話語繼續主導亞洲。
回到今天亞太地區的國際關係,人們不難發現,實際上這個地區面臨着中美這兩種外交哲學的競爭。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裏,這個地區是世界上社會經濟發展最快,也是最和平安全的區域。同時,在過去的30多年裏,美國各方也一直沒有停止預測過這個地區即將來臨的衝突乃至戰爭。在美國人看來,一個崛起的中國必然要挑戰現存秩序,從而發生戰爭。不過,美國的預測一直是失敗的。在西方,大多數人似乎期待着亞太地區的衝突和戰爭,而很少有人去研究亞太地區的和平與安全是如何實現的,中國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其實,研究和平是如何取得的,遠較預測衝突要來得重要。
 
中國自己一直在強調其和平外交哲學在其外交過程中的作用,也一直承諾會繼續和平崛起。但也很顯然,中國的話語並沒有引起區域內各國的興趣。這也不難理解,區域內很多國家不知不覺地接受了西方美國的話語。這些國家的政治人物和外交家大多接受西方教育,即使不是視西方的話語為聖經,也多半對西方的話語深信不疑。在政策行為層面,這些國家的政治人物和外交家,也動不動要使用西方的方法來解決區域內部問題,盡管這些方法在實際層面只會使得問題愈來愈複雜,愈來愈難以解決。
 

亞洲地區主流話語

 
這種情況既是中國所面臨的挑戰,也是亞太地區充滿危險的地方。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很長時間裏,經貿合作成為亞洲地區的主流話語。中國的經濟改革、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東盟(亞細安)主導的區域一體化等因素,促成了這一主流話語的形成。在這個構架內,中國不僅和亞洲各國發展出了緊密的經貿關聯,也化解了包括兩岸關係在內的本來很難穩定下來的問題。可以肯定地說,亞洲地區目前的穩定局面和發展勢頭,是這一主流話語和這一話語主導的國家政策的直接結果。
 
不過,這種情況在前些年美國宣布所謂的「回歸亞洲」之後,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在本區域,有關防務和軍事戰略的論壇愈來愈多,防務和軍事話語也開始佔據主導地位,在很多場合甚至取代了經貿話語。在東北亞,盡管中、日、韓三國的經貿關係非常緊密,不亞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但三國的關係似乎只表現為軍事與安全問題,經貿合作要不被放置一邊,要不被置於軍事和防務的陰影裏。在東南亞,盡管中國只和東盟10國中的四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文萊)存在着南中國海島礁的主權爭議,但今天的軍事和安全話語已經主導了中國東盟關係。經貿關係還在發展,但經貿話語要不被限制到了中國本土,要不被軍事和安全話語所籠罩。
 
在大多數國家,軍方、外交部門和媒體從來沒有像今天那樣高度關切軍事和安全,似乎衝突乃至戰爭已經變得不可避免。這也不難理解,這些部門可以說是既得利益者,軍方和外交需要預算,而媒體則需要負面的新聞。這些部門合力推波助瀾,一派熱鬧。人們觀察到近年來亞洲各國民族主義的崛起。不可否認,各國民族主義的崛起,有具體的利益在背後推動著。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鄭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