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窮志不短!宋濂的啟示

宋濂的成功實與其顯赫的遠祖家世有關。宋濂雖出身於貧寒,但其祖上有過不少文人儒士,五世祖以上一連七世均屬「巨儒」的譜系。

本欄上文分享了五代著名畫家厲歸真逆境求存的故事(見2017年9月22日),以鼓勵現今青少年。今文續介紹另一位中國古代名人──明朝的宋濂。

宋濂的例子非常值得現代年青人借鏡,他因為出身自貧窮家庭,在讀書時期時常被同學歧視和嘲笑(用現代術語,是典型的欺凌行為,也是不少香港學生常遇到的困難),但他為了完成「追求學問」這個人生目標,願意放下自我,把艱辛的日子當作磨練,忍受因貧窮而為他帶來歧視的眼光,一心探求知識。他的故事正好告訴我們,在追求美好理想同時,亦需要向現實殘酷和不好的一面作出妥協,才能朝着自己的目標一步一步邁進。先看看宋濂的故事;

克己精進,地位尊崇

宋濂(1310-1381),字景濂,浙江浦江 (今浙江省義烏市)人,是明朝文壇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地位備受尊崇,對當時文壇影響甚大。宋濂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黃溍、吳萊、柳貫等。加上本身的才智及勤奮學習,成就了他在文學創作的佳績。史書記載,他七歲善文,九歲已能賦詩,故被人稱為神童。

宋濂十二歲正式進入家塾,已能「操觚(指作文)賦詩,動輒十餘首」。元歿明興,朱元璋稱帝,為太子舉國尋訪明師,宋濂便獲邀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學。在中國文學歷史中,宋濂與劉基、高啟列同被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更有「明代開國文臣之首」的美譽。他的著作以記敘性散文和傳記小品為代表,他創作的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以詳略有致見長;而傳記則用筆細膩而簡煉。他一直堅持繼承儒家道統的信念,在創作中主張「宗經」、「師古」。在官場上,宋濂更在洪武元年(1368年)被朱元璋任命為總裁官,撰修《元史》,傳世著作有《宋學士集》等。在翌年更被升為翰林院學士(明朝翰林院是儲存國家人才的地方,裏面的人都是國家裏一等一的人才)。

優良家庭教育

宋濂的成功實與其顯赫的遠祖家世有關。宋濂雖出身於貧寒,但其祖上有過不少文人儒士,五世祖以上一連七世均屬「巨儒」的譜系。祖父宋守富性格坦誠忠信,為人友善,早於宋濂四五歲的時候就對他循循善誘,講述祖上的歷史和故事,希望他要像祖宗們般做個正直善良的人。祖母金氏家教甚嚴,十分着緊孫子的學習,要求他每晚背誦書本給她聽,考驗宋濂是否有認真學習。

宋濂父親宋文昭雅志詩書,為宋濂樹立了一個好榜樣。他看到宋濂也愛讀書,便鼓勵他讀書不是為了榮華富貴,只要遵守家訓,崇尚道德,做個孝子就已經很足夠。這對年少的宋濂有着刻骨銘心的影響,從小就建立了良好的品格及培養了優良的學習風氣。母親陳氏也十分支持他的學業,為了讓其外出遊學,甚至變賣自己的飾物。

人窮志不窮!宋濂雖生於窮困的家庭,但祖父母和父母親從小勉勵他長大後要光宗耀祖,把宋家族的格言承傳下去,所以宋濂立志做史官,希望給家族挽回名聲,確實有賴於家人的精心教導。

三分天份 七份毅力

唯「玉不琢,不成器」,聰明才智、家庭良好教育只是助緣,宋濂自家的勤奮,才是成功之道!宋濂最明顯的成功因素便是一生刻苦學習。《明史‧宋濂傳》中曾提過「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正好反映他勤奮好學的態度。而在其經典著作《送東陽馬生序》中,運用了大量篇幅介紹自己學習的勤苦和求學的艱辛過程。

家貧,沒錢購書,怎學習?於是「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宋濂自小因年幼家貧而沒有錢買書,為了要看書,不懼艱辛,長途跋涉往返他鄉向別人借閱。 而為了按日期歸還書籍,他有時即時手指痛得無法屈曲,都仍得堅持趕快把文章抄錄。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所謂「經師易得,仁師難求」,宋濂為尋找名師,背著書箱,在嚴冬寒風凜冽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後,四肢僵硬不能動彈,僕人給要為他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身體才暖和過來……

宋濂這種刻苦求學之道,才是他成功的最大秘訣!《送東陽馬生序》是歷史上的勸學名篇,通過宋濂的親身經歷,講述勤奮的重要性,意味深長,給世人最大的啟示還是「勤奮」兩字。通過讀書,修身養性,增加知識,開拓視野,正好鼓勵年輕人無論處於什麼時候,都要保持和堅守勤苦的精神,一面學習、一面思考,加上自己的觀點及看法,才能夠達致成功。

邱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