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處最新數字顯示,香港人口為739萬,比對上一年增加53,000人。眾所周知香港出生率是全球最低地區之一,人口增加主要是靠外來移民,其中絕大部分為持單程證來港定居者,去年數目為55,700人,亦即每日150人左右。這與最近幾年每日的配額未用盡的說法不盡相同,原因有待澄清。
過去十多年,相隔一段時間總有聲音要求香港收回審批這個配額的話語權,我今日想借個機會說明這150人的配額究竟是什麼一回事。首先要正確理解這個安排並不容許任何人以家庭團聚以外的理由申請,而家庭團聚以申請子女來港為主。因此之故,來港的都是港人的家人,並非沒有家人及親人在港。
當然我們會直覺理解子女為幼年子女,但實情是什麼年齡的子女都包含在內,因此所觸及的人數也比想像中多。而特區成立之初有兩項訴訟、即吳嘉玲案及莊豐源案,兩案都在不同程度上放寬內地人來港成為港人的尺度。所以要有一個嚴謹而高度透明的制度是至為重要的,而配額制就是在這背景下的產品。我們只要看看這計劃下所涉及的眾多省市及其他有港人子女居住的社區,而他們之前從來未有來港定居,就知道香港政府是不可能掌握到任何申請者的有關資料。此外有關申請者所需辦理的結束户籍等等繁文縟節,更加不是港府能處理的。這就是離境單程證的由來。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當年不少內地港人子女以為香港很繁華,生活比內地好,但來港後便發覺香港生活不易,其中一樣是居住環境狹窄,一家多口擠進細小的房子,與內地生活環境大大不同。他們發覺在內地即使窮,但生活空間大,天氣熱都可找棵樹遮蔭,有涼風送爽;但在香港,窮得要住劏房時,真的悶焗得沒有一絲風可抖抖氣。
少部分香港人對內地人的不滿,沿於個人想法未能放開。一個人能否活得開心,視乎內在心境,若果凡事斤斤計較,又怎會快樂呢?曾看過《讀者文摘》一篇文章,大意是叫人將脾氣割捨,若一個人早上起床,因為很小的事發自己脾氣,之後見到家人,又與家人頂撞,將自己的不快透過家人一直擴散開去;若果心胸廣闊一些,對人多些包容,自身亦會快樂,整個社會亦會減少負面情緒擴散。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