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23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菲律賓的馬尼拉舉行之前,中國外長訪問菲律賓,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切。中菲關係近年來因為南中國海島礁主權爭議而陷入低潮,之前很多觀察家估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會出席這次會議,以示對菲律賓的抗議。現在習近平決定出席,表示中國不會因為中菲兩國之間的島礁爭議,而影響中國和其他亞太國家的合作;同時中國也表示即使是和菲律賓的關係,談判的大門也是敞開着的。
中美外交哲學不同
不過,更有意味的則是中美兩國對這次會議上,是否會討論南中國海問題的不同表述。中國方面表示,APEC 是亞太地區最重要的經貿合作論壇,不引入政治安全等敏感問題,是各成員國多年來所達成的共識,也是 APEC 機制得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前提。
APEC 不是討論有關敏感問題的合適場合,也不應當為炒作敏感問題提供方便。但美國的表述則不同。盡管美國也認為 APEC 主要是經濟論壇,南中國海問題雖不在菲律賓 APEC 領導人會議正式議程內,但仍然可能在會議期間討論,並且美國同地區盟友和伙伴會晤時,也會討論這個議題。
有西方和區域內的一些人認為,這是因為中國想在國際場合避免討論南中國海問題,以免自己陷入孤立的地位。中國努力不想把南中國海問題國際化,而美國等國家則竭力想把南中國海問題國際化,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不過,從深層次看,中美不同的表述背後所反映出來的,則是兩國兩種不同的外交哲學,即中國的合作主體哲學和美國(和西方)的衝突主體哲學。
合作主體與衝突主體
中國並非一定要在重要國際場合,避免討論國家之間所存在的衝突。實際上,今天中國愈來愈不迴避在國際場合上討論國家間所存在的衝突,即使在南中國海問題也是如此。不過,中國的確一直克制自己,在一些場合不談或者少談這些問題。中國擔心一旦國家間的衝突佔據國際場合的主導地位,國家間的合作就成為問題甚至被忽視。中國歷來秉持求同存異的外交哲學。這種哲學承認國家間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利益衝突,相信如果國家間的共同利益做大了,衝突方面就會減少,分歧方面就可以得到管控,甚至最終的解決;但如果衝突方面增大,合作方面減少,最終必然導致國家間的衝突。
這與美國(和西方)的衝突哲學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盡管美國也是要尋求合作的,但其經常的做法是張揚衝突面,希望通過直面衝突而解決衝突。這實際上也是西方近代主權國家之間國際關係所秉持的原則。所謂的國際就是列強們走在一起,討論和解決糾紛的一個舞台。無論是解決列強之間的糾紛,還是它們瓜分世界其它地方利益,都在國際舞台上進行。不過,國際關係歷史表明,張揚衝突往往走向最終的衝突。歐洲國家之間的一戰、二戰是最明顯的案例。
在很大程度上,今天世界所面臨的很多衝突,是美國衝突哲學的現實體現。中東的亂局一直沒有停止過,隨着美國大中東民主計劃的失敗,沒有人相信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個地區會出現一個穩定的秩序。中東秩序的失敗也導致了今天歐洲的難民潮。美國的大中東民主計劃是難民潮的主要根源,歐洲各國現在卻要承擔後果。歐洲也並沒有因為前蘇聯的解體而出現穩定的秩序,北約和俄羅斯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各種危機(例如烏克蘭危機)隨時都可以爆發出來。美國盡管對中國和其鄰國的關係給予高度的關切,但美國和其拉美鄰居的關係從來就沒有順暢過,和古巴的關係經歷了數十年的對峙之後,直到最近才有改善,和拉美其他一些國家(例如委內瑞拉等)的關係經常陷入危機。
無中生有的衝突
更為重要的是,「國家間有無衝突」的定義權在美國。即使沒有衝突,為了其國家利益(或者一些特殊利益),美國也可以定義(實際上是尋找)衝突。這些年裏,美國到處製造的顏色革命就是明顯的例子。在美國各種力量製造顏色革命的地方,實際上和美國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衝突,很多地方被美國顏色革命,只是因為當地的政治體系和美國的不同罷了。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