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體的「華」字,由或長或短的橫畫和直筆構成,除了頂部的艸頭比較容易辨認外,其他的筆畫到底代表甚麼,一般人都不大知道。楷書的「華」字,與




「?」即今日的「花」字。「花」字不見於《說文解字》,亦不見於五經、楚辭、諸子,以及先秦、兩漢之書。根據王念孫《廣雅疏證》,「花」字大概是三國時開始通行的俗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今字花行而?廢矣。」
正如上文所說,「花」字不見於五經、楚辭、諸子,以及先秦、兩漢之書;其實,「?」字亦不見於五經、楚辭、諸子,以及先秦、兩漢之書。在這些書中,「?」字皆為「華」字所取代。例如《易經‧大過》:「枯楊生華,老婦得士夫,无咎无譽。」「枯楊生華」,即「枯楊生花」。又如宋玉《風賦》:「乘凌高城,入于深宮,邸華葉而振氣。」「華葉」即「花葉」。由此可見,不少古籍中的「華」字,當讀作「花」。根據《說文解字》,這些「華」字本字當作「?」。
以「華」為「花」
以「華」為「?」、「花」的現象,即使漢代以後,仍繼續存在。例如晉陶潛《擬古詩》之七:「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灼灼葉中華」,即「灼灼葉中花」。又清孔尚任《桃花扇‧逃難》:「[小生]桃源洞裏無征戰,[旦]可有蓮華並蒂開。」「蓮華」,即「蓮花」。
與「華」字直接對應的小篆是




《禮記‧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華。」「桃始華」,謂桃始開花也。引申為華麗、美麗,如《楚辭‧招魂》:「蘭膏明燭,華容備些。」又引申為精華、精美之物,如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斗牛之墟。」此外,又用作「華夏」之「華」,《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
本文首段指出,


為了書寫快捷,隸書和楷書多由平橫直豎組成,故


與楷書的「華」字相對應的第三個小篆是


「華」字用作山名與姓氏,是借作崋,音「胡化切」,普通話與廣州話皆與「話」同音。《廣韻‧禡韻》「崋」字條云:「崋山,西嶽,亦州名。……又姓,出平原殷湯之後。宋戴公考父食采於崋,其後氏焉。」不過,「華山」與「華佗」之「華」,現在已有不少人讀成與「榮華」之「華」同音。
原刊於《明報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