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兩年前曾以常識科課程更新小組委員的身份,和大家談過對STEM教育的看法。兩年過後,新的小學課程指引也出爐了,筆者對小學的STEM又有何不同的見解?在此和大家一同分享。
STEM獨立成科?
這兩年間,筆者有機會參與教育局不同的活動和會議,期間教育局傳遞了以下的訊息:
一、STEM獨立成科?有些學校建議小學STEM獨立成科,但教育局是不贊成的。事實上如要獨立成科也不容易,原因是小學的科學老師不足、課程未能配合、時間亦不夠,所以教育局鼓勵學校將STEM融入不同的科目,但如何建立校本課程?如何配合學校的其他活動?還有待學校自行演繹。觀乎有些學校未能找到定位,負責的老師喜歡航拍,便教航拍;老師愛玩VR,學校便買多套VR器材回來,到負責的老師轉了校,或器材不合時宜,這些投資便浪費了。
二、加強STEM的教師培訓。教育局擬於本學年始推行師資培訓,每校派四人到教育局上課,十所試驗學校已於7月獲安排上「學校STEM領導培訓課程」,總共兩天。當中第一天便是要學校帶同自己STEM的發展計劃,然後自擬一個校本課程,可見教育局也希望學校有長遠的校本計劃。該兩天的課程還有學習3D打印和日常生活的創科設計等。
鼓勵學生創意思維
等了兩年,教育局終於肯花資源來培訓教師,筆者當然十分認同,但短短兩天的領袖培訓,是真的能讓學校有效地推行STEM教育?當然沒可能,筆者對於小學推行STEM教育有以下看法,不妨互相討論:
一、「S」、「T」、「E」、「M」這四個英文字,其實是代表四個學習範疇,小學應以誰為先?學校當然可以在一個活動上包括STEM四個英文字,但筆者建議校本課程中,應有主次,原因是小學的STEM師資不足,時間也不夠。這情況與中學不同,觀乎中學因為有物理、化學和生物課,學生接觸科學的機會很多,所以中學只集中發展「T」和「E」,如無人機、3D打印、航拍等創新科技,已達創科教育的目的。但小學要為學生打好根基,不是老師愛玩什麼便教什麼,學校要有長遠的定位。個人認為小學應以「S」為先,因為小學生的科學基礎很弱,有了基本對科學的探究和認識,才一步步走向「T」和「E」,有些學校更加了個「A」,個人是不贊成的,過猶不及,學校不宜走得太急。
二、學校在教學上應強調創意思維,多鼓勵學生「去想、去問和去試」,如只是追求教授創新科技,學校便會疲如奔命。今學年教3D打印,下學年又變成了航拍,再下一年又要學無人機,社會不斷有創新科技,學校是趕不上的。筆者頗欣賞國內的「創客」(maker)概念,鼓勵學生創意思維,解難探究。
三、要與中學接軌。由於中學在創科教育上比小學走得快,所以小學也要到中學看看,多辦一些聯校活動,各自為政,接不上軌,便浪費了學生的已有知識和學習時間,個人認為「學習機械人」是中、小學的最好交接點。
STEM不只是空談
四、教育局應多舉辦一些國內或國外探訪,讓老師和學生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到過深圳一所小學,他們學校有一個信箱,鼓勵學生不時提出自己的古怪想法,或是天馬行空的發明,或是解決學校日常生活問題的建議,將想法或建議放進信箱內,負責的教師看過後,如發覺概念可行,會和學生一同研製,一同改善,然後附諸實行,此為maker概念,值得香港學校到國內參觀學習;也有中學生對我說外國的垃圾焚化處理得很好,想學校帶他們到國外參觀,所以STEM不只是空談,要擴闊學生的眼光和視野,教育局便應投放更多資源。我自己則想參觀深圳的富士康工廠,看看他們如何以數萬個機械人來取代大量的員工,因為這可能是我們未來的世界。
香港的創科教育推行了差不多兩年,從好的方面來看,是百花齊放 ,從不足來說,是各自上路,成不了氣候。在此我寄語大家,我們小學STEM教育要做的,是要為學生打好基礎,所以要有系統的學習和校本課程,也要打開學生的心眼,鼓勵他們探究、創意思維和實踐理念,學校如只是追求教授新科技,沒有長遠的定位,年年改變,那便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