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跑手都以完成世界六大賽事為目標,我亦曾是其一。想不到,我那漫長的六大旅程,歷時竟達12年之久。
早在2005年,我報名參加紐約馬拉松,只為一睹其作為世界最大規模馬拉松賽事的風采──百萬人在大街小巷夾道為跑者打氣,氣氛熱烈,至今難忘。當時並無想到以此作為六大的起點,但誤打誤撞,卻成為了我的六大賽事之首,雖然這個旅程好像早了「少許」。
報名鬥快
被譽為「世界馬拉松大滿貫」的制度始於2006年,除紐馬外,完成波士頓、芝加哥、倫敦、柏林、東京後,再到世界馬拉松協會(World Marathon Majors,簡稱WMM)登記,經核實後除可「榜上有名」成為六星完賽跑手(Six Stars Finisher)之一、獲發六星證書之外,在2016年起更會發出六星完賽紀念牌,其點數制度更能讓一級跑手在完成六大賽事以外,按跑績計點數,額外再獲得獎金。
由於我比大會開展此制度前早了3個月完成紐馬,所以即使在2015年已完成六大賽事,卻一直遺憾於未能獲發證書。但安慰自己,即使是曾多次打破世界長跑紀錄,並獲國際馬拉松及公路跑協會(AIMS)頒發終身成就獎的「長跑皇帝」Haile Gebrselassie,以及現任女子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Paula Radcliffe也沒有完成六大賽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近得悉大會竟於今年1月開始取消相關完賽年份的限制,令我可以用過往六次賽事的成績申請六星證書及完賽紀念牌,並名列六星跑手之列!失而復得,令我更感難能可貴。
比例偏低
近年到海外跑馬方興未艾,要能成功報名既要運氣,也要速度。2018年的倫敦馬拉松報名人數就創出新高,超逾38萬人,比上年增加29%,海外申請人數更超過5.8萬人。2017年東京馬拉松則約12人才有一人抽中,同樣競爭激烈。至於波士頓馬拉松,不同年齡組別各有最低完賽時間的要求,要能達到BQ(Boston Qualify),也要有相當跑速,如達BQ人數多於名額,則以該年齡組別中最快者優先。2017年BQ申請者達23214人,當中就有3000人由於報名人數太多而吃了「閉門羹」。
根據WMM公布的數字,截至今年7月,全球約2200人獲得六星完賽證書,當中內地、香港及台灣分別有73、30及4人,即大中華區共有107人,相對區內整體人口,這比例實在相當低。在那30人之中,現年48歲,在環保公司任職營運經理的陳發強(Dick)更是香港首位在六大均以少於3小時(Sub-3)完成賽事的跑手,在周詳部署下,完成六項賽事只需短短25個月,成績驕人。至於提供耐力及體能訓練的運動生理專家謝麗僑(Pauline)在六大中最快以3:28:55完成波馬。
在台灣的那4位「六星上將」之中,其中一位跑手林德義已年屆七十,他60歲才開始跑馬拉松,在今年4月於倫馬就完成了第六大賽事,並即場獲得六星完賽紀念章,可見年齡並非「追星」的限制。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