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所屬教育評議會在3月特首選舉前約見了林鄭月娥女士(其餘二位候選人卻無回應我們),詳談教育議題兩個多小時,林太仔細聆聽及適當回應。當時她主要是探討每年額外承諾會撥出的50億元,如何運用到位的問題,我們亦據此提出系列建議。
回到教育的現場,政策方向確定後,輪到教育局常任秘書長及其同事去執行。為此我又於5月份約見黎陳芷絹及三位副常秘,就當前須正視/解決的教育事項提出意見。
廣開言路是要務
在特首之下,常秘之上的便是局長,而據知現任副局楊潤雄將升任此職。楊在任副局五年,熟悉各範疇教育政策,並多次在立法會答辯。同時,他經常出席業界大小典場與研討會活動,風評不俗。主要是親和力強,不擺架子,樂於聽取意見。因此當消息傳出,業界一般反應正面。在此謹向楊先生進言︰首先,是廣開言路,聽取各不同教育團體/人士的意見。因為,在過去一段長時期,教育局偏聽情況頗嚴重,尤其是一些重要政策,在出台前只進行小圈子諮詢,終於削弱認受性,以至釀成「災難」性後果,最鮮明例子是梁特首甫上任便有「國教風波」,便是當時教局只接納一小撮人士意見,硬把國民教育變為一個專科去強推。終於受到巨大反對,政總長期間佔用靜坐,群情洶湧,以至於政策匆匆退卻,落幕收場,自此教局威信大大減弱。我們看看一些重要諮詢組織,一方面是影響力較微弱(例如教統會,和2000年或以上相比,完全成為靠邊站的名不符實的組織),另一方面是委員組成長期為某些教團壟斷,對前線同工的意見很少被考慮,這個局面必須打破。
楊先生應了解到教育議題,須首先放在教育專業上去考慮,去評估,而非事事以政治為先。如今是個別政治取向/背景強的教團成為主要諮詢對象,教育施政的專業性便顯得不足。楊先生其實可考慮仿傚以前孫名楊局長做法,一些大政策之醞釀、拍板、優化等,透過與持份者緊密溝通,改革方案幾上幾落,最後落實。具體事例即如提出「中學優化班級結構」計劃,中學逐步由每級五班改為四班,而教師人手之減少則先凍結,後逐年施行。整個計劃先由局長與十八區校長會、各辦學團體領導,以至個別最受影響學校的校長等,詳細交心,不斷優化計劃,終於在計劃施行時受到各方肯定。
本人建議楊先生定期走訪不同區、不同背景學校,掌握民情,多謀而善斷。由副局以輔助性支援性崗位,搖身一變而成為政策決定,推行者,是須要足夠思想/心理準備了。
善排優次解決議題
記得當年孫局長主要做了三大事︰微調教學語言(MOI),推動電子教科書,及前述的「中學優化班級結構」以應付中學升學人口下降的問題。展望未來五年,楊局要做的是配合新特首教育施政,落實那50億增加撥款,把資源運用得更好。優次定了,集中精力去應付。例如幼稚園在落實免費教育後,幼師薪酬結構之制定,全日及非全日制之資助,幼兒教育水平之提昇,証明「物有所值」。中小學在改善了班師比後,如何扭轉「應試」及「填鴨」文化,釋放「師生」潛能。高中階段如何處理通識科,以便學生可修讀更多選修科。小學的TSA(或BCA)最終如何解決,達致學校、學生皆滿意的方案。以上都是新局長五年任期優先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