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古巴逗留了足足一個月。期間,古巴政府如此熱情的接待和細致的安排,是我從未遇過或想象過的。機場的盛大歡迎、Fidel Castro的親自接見、開幕禮的隆重場面、比賽場地的舒適安寧、賽程安排的順滑流暢、起居飲食的豐盛有度、文娛活動的多采多姿,都使我大開眼界,也無法忘懷。與此同時,我感受到的壓力也因而大為增加。也許是職責所在吧,接待員常常邀請我們出外遊覽觀光,但我很多時都辜負了他的好意,只跟他去參觀過一所中學和Ernest Hemingway的故居。大多數時候,我寧願留在酒店休息或「打譜」。但願他不會因此以為我傲慢而見怪,或以為自己失職而內咎。
決賽時,我們所屬的D組只有10隊,其他三組每組14隊,因此,我們的賽事比別組早四天完成。這樣,我們就有了較多的時間去遊覽和參觀。期間,在高智的安排下,到過中國駐古巴大使館,也拜訪了當地的華僑會館。會館的負責人很好客,準備了豐盛的晚餐招待我們。他們客氣地說,是我們「帶挈」了他們,因為我們到訪,他們才能以非常低廉的價錢,買到那麼多的食物。據他們說,古巴政府對華人相當好,不但沒有歧視,而且頗為照顧。
古巴人熱情招待 畢生難忘的旅程
古巴很窮,但古巴人好像比較樂天知命:生活雖然艱苦,他們卻坦然處之,一點都不失那「窮風流、餓快活」的做人本色。他們的日常生活好像都處理得很有條理。南非的隊員Piet Kroon結識了三位少女。比賽結束後,他約我去探訪她們。我們沒有見到她們的父母,但知道她們的父親是建築師,母親是家庭主婦。他們一家五口住一層樓,佈置簡單,但雅觀大方,看來生活得還可以。
古巴人很喜歡音樂和舞蹈,音樂一響,他們就會不自覺地手舞足蹈。在這方面,他們跟菲律賓人很相似。這兩個國家相隔半個地球,但處於相若的地理位置,其歷史背景也很類似,都曾經是西班牙和美國的殖民地。不知是地理環境使然,還是受到歷史文化的影響,他們大多能歌擅舞、樂天知命。我以前是很討厭爵士音樂的,但在哈瓦拿生活了一個月之後,竟然覺得它不難接受,有時還相當悅耳、頗為動聽。
閉幕禮之後,跟着是一個更大的盛會:在酒店附近的廣場舉行一個有8000市民參加的車輪戰,由自願參與的各隊棋手以1敵40。據說有大約200名外國選手接受挑戰。卡斯特羅也參加了,對手是當年的棋王Tigran Petrosyan。香港隊沒有人應戰,我自問沒有這個能力。叫我同時下兩盤我也未必敢答應,更遑論40盤了。如果是象棋,我或許會試試。參加完這次奧賽之後,國際象棋對我來說,仍然是一項相當陌生的活動。到此為止,我只下了二十餘局比賽棋。
古巴政府花了不少人力和物力去辦理這個棋賽。這樣做固然是為了推廣國際象棋,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促進國家形象和宣揚國策。是次古巴之行,加深了我對它的人民和政府的好感,也改變了我對爵士音樂的愛惡,是我今生無法忘懷的一次旅程。
(圖片:作者提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