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平:現代教育目標並不是複製古人

按照讀經紮根、傳統至上的理念,單純背誦,不允許講解,不學其他課程,究竟能否實現培養當代聖賢的目標?

編按:楊東平,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導,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自然之友理事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現代化理論、教育公平、教育公共政策等。關注中國教育改革、生態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傳統文化繼承和改造、教育公平等問題並參與實際行動。

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楊東平教授(網上圖片)
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楊東平教授(網上圖片)


一個讀經少年的來信

在20世紀初讀經被廢除之後,提倡讀經等同於復古,是一種政治不正確乃至大逆不道的事。新中國之後,馬列主義意識形態更加強烈地破舊立新,傳統文化於是一無立身之地。基於精神危機、道德失範的共識,今天輿論對國學和讀經的態度已經比較寬容,焦點不再是是否違反義務教育法、兒童該不該讀經,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流話語中,問題轉為「不是不能讀,而是怎麼讀」,關注的是國學教育的科學性、有效性。此次《一個讀經少年的來信》引爆的正是這個問題。

少兒讀經的起點,是1995年的「九老提案」。在第八屆全國政協會議上,趙樸初、冰心、啟功等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提交《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籲》,發起中華古詩文誦讀工程。他們擔心的是能夠識讀繁體字、看懂古籍的人即將消失,敲響傳統文化處於存亡續絕關鍵時刻的警鐘。 2004年9月,許嘉璐、季羨林、任繼愈、楊振寧、王蒙等發布《甲申文化宣言》,認為「中華文化注重人格、注重倫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諧的東方品格和釋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對於思考和消解當今世界個人至上、物慾至上、惡性競爭、掠奪性開發以及種種令人憂慮的現象,對於追求人類的安寧與幸福,必將提供重要的思想啟示。」呼籲保護多元文化價值和各國文化傳統。 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高校首個國學研究院,各高校紛紛仿效,國學熱迅速升溫。最新發展是2015年秋天,蔣慶、陳明等儒家文化學者在深圳成立中華孔聖會,主張將儒家文化放置到信仰的高度。少兒讀經熱則是另一個寫照。

小孩成讀書機器

讀經走向火熱,主要推手是台灣學者王財貴。 2001年,他在北京師範大學所作「兒童經典導讀教育」的講演,光盤流通量達幾百萬張,是一個強有力的推動。2004年之後,約有3000家私塾、學堂湧現全國,讀經之聲響徹各地,民間教育實驗盛況空前。

少兒讀經的實踐直接來自王財貴的讀經教育學,就是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表述很簡單,操作很方便,內裏卻是對抗現代社會和現代教育的激進態度。所謂老實,就是讀真正的經,與大眾化的童蒙教育相比,王財貴並不注重《三字經》、《弟子規》等讀物而推崇原典,提倡直接讀四書五經,學習時間愈早愈好,文本人愈文愈好,內容愈深愈好。讀經的方法則是六字箴言:「小朋友,跟我念」,跟着讀就行(在讀經班往往是跟着複讀機讀),「先求熟讀,不急求懂」,其原理是用反複誦讀提升兒童的專注力和記憶力,待成長後的反芻建立理解力。大量的「量」是超乎想像的:一天讀經6到8小時,達到13歲時能夠包本背誦經典30萬字(中文20萬, 外文10萬)的目標,這是進入讀經界最高學府、位於溫州的文禮書院的入門標準。人們的質疑是,按照讀經紮根、傳統至上的理念,全日制封閉背誦,每天八小時,連續十年,單純背誦,不允許講解,不學其他課程,究竟能否實現培養當代聖賢的目標?

對讀經教育最尖銳的批判,來自國學教育內部。同濟復興古典書院院長柯小剛認為,反體制的讀經與體制化的應試教育其實是同構的,只不過替換了教育內容而已,而且發展出更加極端、更加野蠻的灌輸方法。認為這種自我僵化的儒學喪失了儒學真正的建設性和批判性作用,從而喪失了儒學與當代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他指斥風行的國學熱和讀經運動形成愈來愈簡單化、可複製的連鎖培訓模式和國學文化產業市場,已經毫無古典心性,是從屬於現代生活方式、大眾文化軌道上的古典文化消費。

官方的傳統文化教育

在原教旨讀經的另一端,是在公辦學校開展的傳統文化教育。

長期以來,由於意識形態的障礙,官方對傳統文化僅保持一種禮節性的尊重,在應試的《歷史》教材中,孔子只是一個知識點。在知識界和民間社會的推動下,隨着對孔孟之道的祛魅,政府對傳統文化教育逐漸認同。 2001年公佈的語文課程標準,在附錄中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並推薦了70篇必背古詩詞。 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發布《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此後多次發文;直至2014年教育部發布被視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民間的傳統文化教育者才算吃到了定心丸。

《綱要》的意義主要是一種政治認可,在內容和方法的表述上還是大而無當,非常官樣化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為主線,以推進大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一體化為重點,整體規劃、分層設計、有機銜接、系統推進,促進青少年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富有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主要內容是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開展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開展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

提倡文化為國家服務

小學熟練書寫正楷字、誦讀古代詩文經典篇目、熱愛祖國河山等;初中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美感與意境;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欣賞傳統音樂、戲劇、美術等藝術作品;高中才要求閱讀篇幅較長的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學和傳統藝術鑑賞能力。 2015年正式出版《中國傳統文化中小學實驗教材》,以完美人格教育為目標,包括國學經典、民族藝術和民俗文化三部分內容,以在傳統文化熏陶下,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高雅審美情趣、質樸道德操守、深邃哲學思想。

可見,官方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接受,大抵是在書法、詩詞、藝術熏陶等,以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品德教育為主,與讀經人士為往聖繼絕學、承前啟後的文化追求相去甚遠。由於傳統文化教育與考試和升學評價無關,在實際的學校生活中,仍處於十分邊緣的狀態,如同各種素質教育的花邊,大多是背誦《弟子規》、古詩詞吟誦之類,而毛筆書法、武術等都很難實際地進入課堂。

原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