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應邀擔任澳洲數學比賽香港賽區的頒獎嘉賓,以下是我在典禮致辭的譯文:
諸君,我很榮幸能出席今天這個場合,分享各位同學獲獎的喜悅,謹對所有得獎者致以最誠摯的恭賀。我也想說,澳洲數學比賽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建立的聲譽和影響力,使我十分尊敬。
在我看來,數學比賽的參賽者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什麼都不會做;第二種是在比賽中做出部分題目,比賽完了便拋諸腦後;第三種也是在比賽中做出部分題目,但賽後仍鍥而不捨,不搞清楚絕不罷休。而長遠來說,最有成就的通常是第三種,為什麼呢?
我們從數學比賽的其中一個最大得着,就是養成堅持不懈的治學態度,以及長期專注的思維能力。在澳洲數學比賽中,頭幾題應未至難於登天,但愈往後的題目便愈難,也需更長時間解答。全球最頂級的中學數學比賽──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分兩天進行,每天四個半小時答三題,平均每題個半小時。如果在座有同學將來成為數學家,做研究往往是花幾年之功去解決一個問題,有些百年難題更要窮幾代人的心血才大功告成。永不言棄的精神不單對做學問不可或缺,在人生中也是至關重要。
寒窗十年 已過萬山
諸君,我們現正身處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因為許多難題都被一一攻克。20年前,懷爾斯證明了350年未解的費馬大定理。隨後,我們在開普勒猜想和卡塔蘭猜想亦陸續告捷。中國數學家張益唐近年得出的革命性結果,使孿生質數猜想(即存在無限對相差為2的質數)不再遙不可及。同時,一名秘魯數學家發表了弱哥德巴赫猜想(即任何大於5的奇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的證明。我最近讀到一名美國計算機學者的研究成果,有助破解千禧七大難題之一的「P/NP問題」。
凡此種種突破,無疑增強了我們的信念,使我們相信再難的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正如披頭四名曲Let It Be的歌詞所言:“There will be an answer.” 然而,我們不能只“let it be”,而要奮然追尋知識,解開世界的奧秘,因為我相信對真理的渴望是藏在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但它不能僅僅藏在心中。
原刊於《大公報》,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