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鈎‧句‧勾

《說文解字》沒有「鈎」字,「鈎」字本作「鉤」。「鉤」轉為「鈎」,只是隸書筆勢之稍變。古籍中「鉤」、「鈎」均有出現,例如《後漢書‧桓帝紀》:「又詔被水死流失屍骸者,令郡縣鉤求收葬」,作「鉤」;《南史‧蕭範傳》:「於松門遇風,柩沈于水,鈎求得之。」,則作「鈎」。唐杜牧《阿房宮賦》:「廊腰縵迴,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鬬角」,作「鉤」;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咏物詩》:「近時詩家咏物,鈎心鬬角,有突過前人者」,則作「鈎」。《阿房宮賦》之「鉤心鬬角」,蓋謂建築物結構精巧工致。心,指宮室的中心;角,指檐角。《兩般秋雨盦隨筆‧咏物詩》之「鈎心鬬角」,則謂詩家咏物,精心構制,鬥勝爭奇。 「鉤」字《廣韻》「古侯切」,普通話音gōu,正與「古侯切」相合。如果根據《廣韻》的反切,廣州話「鉤」字應讀為「狗」的陰平聲,不過此一音與男性生殖器同音,被視為粗話,一般人都避而不用,於是把「鉤」字的聲母由舌面後不送氣塞音g-改為舌面後鼻音ng-,念成「牛」的陰平聲。 從「勾」到「句」 至於「勾」字,也為《說文解字》所無。「勾」字本作「句」,小篆作 。《說文解字》:「 ,曲也。从口,丩聲。……(古侯切,又九遇切)。」《說文解字》之「从口丩聲」,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改作「从丩口聲」。此一改動,頗為有理,丩象糾繚之形,與曲意正合。 「句」音「古侯切」,亦音「九遇切」。饒炯《說文解字部首訂》曰:「『句』讀『古矦切』者,乃句曲之義……讀『九遇切』者,乃語句之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句」下曰:「古音總如鉤。後人句曲音鉤,章句音屨。又改句曲字為勾。」饒炯之說,與段玉裁相同。 「句」字「古侯切」一音,普通話讀gōu,與反切相合;至於廣州話,則念成「牛」的陰平聲,其原因已於上文第二段說明,不贅。 至於「句」字「九遇切」一音,蓋由「古侯切」一音稍變而成。從「句」得聲之字,有入尤韻或尤韻之上聲有韻者,如「鉤」(尤韻)、「苟」、「笱」、「耉」、「狗」(以上有韻)是也;有入虞韻或虞韻之去聲遇韻者,如「拘」、「劬」、「痀」、「駒」(以上虞韻)、「昫」(遇韻)是也。「句」字「古侯切」一音入尤韻,「九遇切」一音則入遇韻。 「句」字由句曲義發展為語句義,乃因古書之句讀符號,頗有用鈎識號?者,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凡章句之句,亦取稽留可鉤乙之意。」    「句」字演繹 古籍中讀「九遇切」之「句」字,如見於「句子」、「句法」、「句讀」、「句斟字酌」、「句櫛字比」等詞及成語者,皆不寫作「勾」。至於讀「古侯切」之「句」字,則往往或書作「勾」,如古吳國或稱「句吳」,《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之犇荊蠻,自號句吳。」「句吳」或寫作「勾吳」,如唐李白《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子胥始東奔勾吳,月涉星遁,或七日不火,傷弓于飛。」 又如用綫條畫出輪廓稱「句勒」,清俞樾《茶香室續鈔‧米襄陽論題榜子》:「今有石本,得視之,乃是句勒,倒收筆鋒,筆筆如蒸餅。」「句勒」或寫作「勾勒」,如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續集‧丹青奇術》:「鮑往墓上伏地一滚,暝目久之,起則把筆勾勒,敷色渲染,舉示其子孫戚屬,無不驚為酷肖。」 又如暗中串通結合謂之「句結」,清夏燮《中西紀事‧臺灣之獄》:「以重資來臺窺探,欲行句結,尋即被獲。」「句結」或寫作「勾結」,如《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一定是你們倒勾結來捉弄我的,快快把銀兩還了便罷。」 從上述各例可知,直至清代,讀「古侯切」之「句」字,在書中用得還是相當普遍;不過,其異體字「勾」,用得也越來越多了。

《說文解字》沒有「鈎」字,「鈎」字本作「鉤」。「鉤」轉為「鈎」,只是隸書筆勢之稍變。古籍中「鉤」、「鈎」均有出現,例如《後漢書‧桓帝紀》:「又詔被水死流失屍骸者,令郡縣鉤求收葬」,作「鉤」;《南史‧蕭範傳》:「於松門遇風,柩沈于水,鈎求得之。」,則作「鈎」。唐杜牧《阿房宮賦》:「廊腰縵迴,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鬬角」,作「鉤」;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咏物詩》:「近時詩家咏物,鈎心鬬角,有突過前人者」,則作「鈎」。《阿房宮賦》之「鉤心鬬角」,蓋謂建築物結構精巧工致。心,指宮室的中心;角,指檐角。《兩般秋雨盦隨筆‧咏物詩》之「鈎心鬬角」,則謂詩家咏物,精心構制,鬥勝爭奇。

「鉤」字《廣韻》「古侯切」,普通話音gōu,正與「古侯切」相合。如果根據《廣韻》的反切,廣州話「鉤」字應讀為「狗」的陰平聲,不過此一音與男性生殖器同音,被視為粗話,一般人都避而不用,於是把「鉤」字的聲母由舌面後不送氣塞音g-改為舌面後鼻音ng-,念成「牛」的陰平聲。

從「勾」到「句」

至於「勾」字,也為《說文解字》所無。「勾」字本作「句」,小篆作

。《說文解字》:「
,曲也。从口,丩聲。……(古侯切,又九遇切)。」《說文解字》之「从口丩聲」,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改作「从丩口聲」。此一改動,頗為有理,丩象糾繚之形,與曲意正合。

「句」音「古侯切」,亦音「九遇切」。饒炯《說文解字部首訂》曰:「『句』讀『古矦切』者,乃句曲之義……讀『九遇切』者,乃語句之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句」下曰:「古音總如鉤。後人句曲音鉤,章句音屨。又改句曲字為勾。」饒炯之說,與段玉裁相同。

「句」字「古侯切」一音,普通話讀gōu,與反切相合;至於廣州話,則念成「牛」的陰平聲,其原因已於上文第二段說明,不贅。

至於「句」字「九遇切」一音,蓋由「古侯切」一音稍變而成。從「句」得聲之字,有入尤韻或尤韻之上聲有韻者,如「鉤」(尤韻)、「苟」、「笱」、「耉」、「狗」(以上有韻)是也;有入虞韻或虞韻之去聲遇韻者,如「拘」、「劬」、「痀」、「駒」(以上虞韻)、「昫」(遇韻)是也。「句」字「古侯切」一音入尤韻,「九遇切」一音則入遇韻。

「句」字由句曲義發展為語句義,乃因古書之句讀符號,頗有用鈎識號?者,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凡章句之句,亦取稽留可鉤乙之意。」

「句」字演繹

古籍中讀「九遇切」之「句」字,如見於「句子」、「句法」、「句讀」、「句斟字酌」、「句櫛字比」等詞及成語者,皆不寫作「勾」。至於讀「古侯切」之「句」字,則往往或書作「勾」,如古吳國或稱「句吳」,《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之犇荊蠻,自號句吳。」「句吳」或寫作「勾吳」,如唐李白《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子胥始東奔勾吳,月涉星遁,或七日不火,傷弓于飛。」

又如用綫條畫出輪廓稱「句勒」,清俞樾《茶香室續鈔‧米襄陽論題榜子》:「今有石本,得視之,乃是句勒,倒收筆鋒,筆筆如蒸餅。」「句勒」或寫作「勾勒」,如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續集‧丹青奇術》:「鮑往墓上伏地一滚,暝目久之,起則把筆勾勒,敷色渲染,舉示其子孫戚屬,無不驚為酷肖。」

又如暗中串通結合謂之「句結」,清夏燮《中西紀事‧臺灣之獄》:「以重資來臺窺探,欲行句結,尋即被獲。」「句結」或寫作「勾結」,如《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一定是你們倒勾結來捉弄我的,快快把銀兩還了便罷。」

從上述各例可知,直至清代,讀「古侯切」之「句」字,在書中用得還是相當普遍;不過,其異體字「勾」,用得也越來越多了。

單周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