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花旗、瑞銀、美國銀行、德意志銀行25間跨國銀行共同開設一間名為「R3」的新公司,積極開發比特幣(Bitcoin)的「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
「區塊鏈技術」利多於弊
回顧過去幾年,Bitcoin 負面評價不斷,熱潮甚至慢慢轉淡。筆者一直認為,Bitcoin 最大成功並不是它作為一種新式虛擬貨幣之存在,而是其技術如何延伸發展,繼而被行業廣泛應用。現在眾多國際銀行雄心壯志,而且通力合作地發展並應用「區塊鏈技術」,這證明了一件事,此技術關乎銀行業的未來命運,就目前情況來看,它是利多於弊的,令筆者可預見未來銀行業將有翻天覆地的改變。
銀行業決心進行結構性改革的原因有三個:(一)傳統金融交易運作落後於市場需要,一些金融資產記錄只能以純數字形式呈現,銀行意識到再不「去中介化」,未來只會走入死胡同;(二)「區塊鏈技術」營運成本低廉,現時銀行業務基本上是 Back to basic,依賴客戶使用量獲利,人力成本大壓縮是要事;(三)環球金融監管環境嚴厲,KYC(Know Your Customer)規例手續繁複,很大程度上不便利客戶使用金融產品及服務,「區塊鏈技術」可以做到多方確認的文件記錄,幫助銀行之間對客戶資料有迹可尋。
創建同系公司支付系統
據了解,瑞銀早在2014年就在倫敦成立「區塊鏈金融」研發實驗室,致力於「概念驗證」,探索「區塊鏈」在支付、電子貨幣及結算模式等方面的應用。花旗銀行則已經開發了三條區塊鏈,並測試運行一種名為「花旗幣」(Citicoin)的加密貨幣。另外如 IBM、PWC(普華永道)這些公司亦正在尋找方法,希望找到最簡單直接的去適應「區塊鏈技術」。
高盛集團亦以一筆過5,000萬美元投資 Circle(Circle Internet Finacnial),專注研究能應用於比特幣消費支付之系統。澳大利亞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則和開源軟件商 Ripple 合作組隊,共同創建一個在其子公司之間互相支付轉帳的區塊鏈系統。
面對老舊的IT系統,日益嚴厲的監管條例,互聯網金融犯罪等問題,「區塊鏈技術」無疑為銀行業界提供了一個「翻生」機會,重新思想未來的出路,並藉此技術來重新檢視銀行基礎架構,並在安全性的環境下,同時加速及簡化金融交易。
原刊於《iMoney》,獲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