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招生風雲

全世界幾萬份申請中,考試高分的人多如牛毛,難道你比滿分還高嗎?只要學業成績達到一定水平,其他申請材料──課外活動履歷、幾篇申請文章、老師推薦信等等──才是區分學生的關鍵。
兩年前有一齣在普林斯頓大學拍攝的電影,名為《愛情招生處》(Admission)。話說普林斯頓剛失落雄踞十年的全美第一寶座,誓要在2016屆(也就是我這屆)取錄夢幻班級,重返榜首。此時,女星 Tina Fey 飾演的招生職員發現一名高中生,竟是自己多年前遺棄的私生子,於是暗中千方百計令他入讀普林斯頓,最後卻有更驚人的發現……
 
但多數觀眾印象最深的,或許是招生處開會的一幕。職員輪流讀出申請學生的檔案,每當聽到稍遜一籌的入學試或校內成績,招生主任便會不耐煩地打斷:「下個!」過得了學業成績一關的,職員便會讀出學生的課外活動、申請文章、推薦信等等,旁邊浮現學生在招生人員腦海中的影像。只要聽到一個弱點──「下個!」那名學生的影像隨即破滅……
 
作為普林斯頓大學招生諮詢委員會的學生代表,我可以肯定地說,電影中對招生過程的描繪全屬虛構。
 
現實中,我們開會時經常強調,招生的原則是「Look for reasons to admit students」(盡量找理由取錄學生),而不是找理由否決學生。換言之,招生人員會以正面積極的態度,欣賞學生的優點,而非放大其弱點。
 

文章履歷互相呼應

 
就學業成績而言,招生處內部會把申請學生分作若干等級,每年都有部分獲取錄學生來自最低等級。其實,全世界幾萬份申請中,考試高分的人多如牛毛,難道你比滿分還高嗎?只要學業成績達到一定水平,其他申請材料──課外活動履歷、幾篇申請文章、老師推薦信等等──才是區分學生的關鍵。(那麼文憑試或 IB 成績呢?跟英國不同,美國大學的取錄是無條件的,只考慮中學提供的公開試成績預測,取錄後便不要求公開試成績,可謂「過了海就是神仙」。)
 
履歷是死的,文章是生的。最重要的是以申請文章來補充和拓展履歷資料的意義,以突顯人生故事的亮點。例如我除列出數理、寫作比賽的獎項和課外活動的領袖經驗外,在兩篇申請文章分別講述我做學術研究的體會,以及以知識貢獻人類的志願,跟履歷相得益彰。此外,學校推薦信和兩位本地大學教授為我寫的額外推薦信亦舉足輕重,我要衷心向他們致謝。
 
今年美國大學的申請正如火如荼。祝願各位同學的努力得到回報,入讀心儀的學府!
 
原刊於《大公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後記:我們2016屆入讀後,普林斯頓翌年果然在 U.S. News & World Report 的全國大學排名中重返首位,並保持至今。)
 
封面圖片:網上圖片
 

盧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