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樂會的百年懸案

大同樂會是由晚清貢生鄭覲文於1920年在上海正名的中國音樂組織,宗旨在於「專習西樂,稽古與改造中樂,務使中西方得相濟互助之益……為世界音樂開一新紀元」,以達音樂大同。

自清末至民初,西樂東來,伴隨着西方意識形態及美學上的衝擊,中國音樂何去何從?如何在中華大地上走上現代化之路?成了國內樂人一個重要的課題。

對於研習近代中國音樂發展的人士來說,對「大同樂會」這個名字一定不會感到太陌生。這個由晚清貢生鄭覲文於1920年在上海正名的中國音樂組織,宗旨在於「專習西樂,稽古與改造中樂,務使中西方得相濟互助之益……為世界音樂開一新紀元」,以達音樂大同。

鄭覲文國學根柢深厚,精研中國古樂,尤擅古琴,他是個鮮明的國粹派,卻並非一個守舊而不願創新的人。大同樂會於研製古樂器、致力傳承古樂以外,在引進西方音樂理論、演奏文化以及探索新時代中國樂團演奏模式等各方面的工作上,也的確下過了不少功夫。加入西方音樂元素編寫的合奏曲《潯陽夜月》(《春江花月夜》)、《霓裳羽衣曲》及後來的《國民大樂》,曾幾何時,成為了大同樂會的經典傑作。

芝加哥世博會

20年代後期,美國開始着手籌辦於1933年5月起在芝加哥舉辦一個名為「世紀進程」(A Century of Progress)的世界博覽會,早於1930年2月,中國國民政府已收到美方的世博會參展邀請,翌年初經行政院會議通過後,延至1932年年中始正式接受邀請參展,並成立「中華民國參加芝加哥博覽會籌備委員會」,全面負責參展事務,1933年初,公推由蔡元培擔任主席的展品審查委員會成立,並設立7個不同組別,審議展品及參展細節,而鄭覲文則獲委為第五組戲劇組的委員。

正當籌備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因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入侵東三省,令國內形勢頓然緊繃,加上受到國際間經濟大蕭條的延後影響,國民政府於是在1933年2月議決停止參加芝加哥世博會。民間對此決定莫不感到無奈,經討論後,決定由各民間團體、工商各界代表自行融資並另行組織「中華民國參加芝加哥博覽會出品協會」,繼續推行參展工作,根據記載,不同展品從5月起由出品協會分成4批從上海運往美國,至10月初為止,共運出420箱,其餘從廣東、香港的出品則直接由香港運往美國。

東方大樂

1933年1月,大同樂會召開會議,議決將會方多年來製作的全套共163件仿古樂器拍攝成照片,又將演奏的樂曲拍成影片,一起運到美國芝加哥世博會參展。4月9日晚上,大同樂會在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攝了幾套音樂紀錄片,除了由鄭覲文古琴獨奏的《海島孤蹤》、衛仲樂琵琶獨奏的《十面埋伏》、9人合奏的《春江花月夜》外,重點還包括樂會改編、由〈大中華〉、〈神州氣象〉、〈一統山河〉、〈錦繡乾坤〉及〈風雲際會〉5個樂章組成、32人大合奏的《國民大樂》,運往美國參展時即易名為《東方大樂》,據樂會的介紹,是「旨在向全世界展示我們的民族音樂。」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大同樂會的百年懸案 2-1

作者簡介:

鄭學仁,香港出生,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社會科學學士,主修新聞及傳播,並師隨已故民俗音樂學者呂炳川博士及古琴學者葉明媚博士副修中國音樂。就學期間,師承笙演奏家李志群先生及笛子、洞簫演奏家譚寶碩先生,曾於1983年奪得香港校際音樂節笙公開組冠軍及是年之香港藝術節大獎。大學畢業後獲香港中樂團創團音樂總監吳大江先生之邀,加入香港中樂團為職業笙演奏樂師,期間並跟隨吳先生及陳能濟先生修習音樂理論及作曲。

其後加入前市政局公共圖書館任職,並先後取得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圖書館學文憑、澳洲Charles Sturt University圖書館及資訊科學深造文憑、圖書館及資訊管理學碩士以及英國密德薩斯大學音樂圖書館學專業博士學位。

退休前任職香港中央圖書館總館長,曾任香港圖書館協會會長 (2009年至2010年),現時是香港浸會大學音樂學院兼任講師、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及創意藝術系榮譽駐校藝術家 、香港圖書館協會會士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 (香港分會) 董事及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 (CASH) 會員。著有《吳大江傳》 (香港:三聯,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