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與自由

今日的學生,與人相爭、挑戰權威、只看自己的要求,沒有理解要求是否合理及可接受,總以「這是我的自由」為爭辯理據。但什麼是自由?

2023年11月,有中學應屆畢業生入稟法院,提出民事訴訟,挑戰母校禁止男學生留長髪的校規。指出學校的規定違反《性別歧視條例》及《殘疾歧視條例》,他們認為女孩子可以留長髮,男孩子也可以留,留長髮是他的自由,也可以滿足他的心理需要。

他指學校沒有尊重他的獨立人格,也沒有尊重他對外貌的要求,是學校對這些有需要的學生一種霸凌。一位學生說自己有性別焦慮問題,有特殊學習需要,留長頭髮可減輕他的焦慮情況,學校因他不肯剪髮,要求他在醫療室遙距上課,使他的學習進度落後,故認為學校有歧視。他們認為學校要為所犯過的錯誤負上責任,索償10萬元精神損失、懲罰賠償,以及100元的剪髮費。

在入稟法院前,學生曾於7月時向平等機會委員會投訴,經平機會調解後,以提供資料未能顯示學校涉及違法、要求學生剪髮沒有引致學生有實際損失等因素,決定停止調查,學生便訴諸法庭。

規矩與尊重

有人戲謔說:「規矩的設立是要讓人破壞的」。學生對學校很多規定通常都不大願意接受,總在挑戰校方的容忍度和底線。今日的學生,與人相爭、挑戰權威、只看自己的要求,沒有理解要求是否合理及可接受,總以「這是我的自由」為爭辯理據。但什麼是自由?

個人的自由是否要考慮他人、家庭、社會的接受程度?凡事要兩面看,規矩的訂立是設立保障,以維護一些理念、信仰、關係……與人相處要有禮,東方人有東方人的禮,西方人有他們的禮,印第安人也有他們的禮,與什麼人相處就應守他們的禮,這是規矩。穆斯林不吃豬、僧人吃素、神父不娶妻、入泰國的廟宇要脫鞋、男女不能露肩、入慈山寺上衣要有袖、不能露膝……處處都有要遵守的規矩。

學生要求入學時千依百順,唯恐未能進入心儀的學校。學校早有成文,學生不知,家長也應詳細了解,入學後百般要求,學校面對的是全體學生、家長、校友及其家長,一人要求,學校要改規矩,千百個要求,如何應對?不按遊戲規矩的,早應離開遊戲場。

當對文化有足夠的積澱,才能真正理解規矩不是用來霸凌他人,而是一種行為標準的共識。(作者提供)
當對文化有足夠的積澱,才能真正理解規矩不是用來霸凌他人,而是一種行為標準的共識。(作者提供)

今朝相爭

齊白石一幅小品,寫的是兩隻小雞在爭一條蚯蚓,以漲墨寫就毛茸茸的小雞,稚氣盎然,兩不相讓的樣子,生動有趣。白石老人在畫面上題了「他日相呼」,「相呼」一詞出自漢 韓嬰的《韓詩外傳》,韓嬰謂雞有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時不失者,信也。」老雞見到食物時,會啼叫告知同群,不會獨佔食物,但小雞則不然,仍會爭吃。

白石老人的「他日相呼」,正指出美德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後天的培養、教育、歷練、磨礪、升華後才有所得。孩子們仍然在學,幾曾在社會打滾,面對不同的打擊和挫折?未有足夠的經歷以了解社會的認同與共識,就如小雞仍在爭奪眼前的事物,他能否通過教化,對文化有足夠的積澱,明瞭個人與家庭、團體、社會間的關係與扣連,對人與人間有機連繫的深切反思與體悟,才能真正理解規矩不是用來霸凌他人,而是一種行為標準的共識。

孩子通過成人的身教及言教以獲取正確的行為標準,更要深切體悟來自實際生活的獨特感悟、智慧和真知,才能塑造個人的美德。只求自己的喜好而妄顧他人,與白石筆下的小雞何異?

鄧兆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