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日前在《明報》撰文,指出,今次《施政報告》提出的民生改善措施,「雖沒有令人驚喜的地方,卻十分貼地」。但是,因為香港正處於轉型期,市民對於政府所要建設的未來,仍然感到遙不可及,尤其是一些貼身問題,如市面何時才能恢復旺盛,報告仍然沒有明確答案。
取締劣質劏房易 安置劏房住客難
今屆政府終於就解決劏房問題提出方案,重點在於立法逐步取締劣質劏房,並訂立最低標準,合乎標準的稱為「簡樸房」,規定無意改善的就必須被取締。周永新批評「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但表明當局有決心解決。他提醒,政府未來須花費工夫安置被取締劏房的住客。
周永新認為,今次推出的支援照顧者措施,雖對公眾有所交代,唯將支援責任下放成立不久的452支關愛隊身上,若只探訪照顧者,根本無法達到目的。過去又有意見指出,關愛隊並非「萬能插蘇」,幫忙和解決所有街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所以他認為「現在是澄清關愛隊功能的時候」,若然遇到較複雜的家庭和情緒問題,要考慮負責轉介到相關部門或福利機構。
社區客廳作用 遠超營運成本
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還提及兩項以社區作為規劃的民生服務︰一是社區客廳,二是社區藥房。周永新指出,對於居住在狹窄環境的家庭,社區客廳確實為他們提供喘息空間,孩子能夠有枱櫈做功課、大人可以放鬆和調校自己情緒,其作用遠超營運成本,唯同樣只有紓緩的功能,「街坊需要的專業輔導和協助,最終必須由受訓練的人提供;而惡劣住屋環境產生的壓力,也只有適當的安置方能解決」。他也覺得,社區藥房可進一步減低公營醫療機構壓力,也是要配合基層醫療的發展,「病人每次拿藥的數量可以減少,避免浪費藥物」。
「港人在大灣區養老,討論經年,現在是政府大力推動的時候」。文章指出,《施政報告》宣布將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的院舍數目增加至11間,並分擔參加計劃的長者部分醫療費用,綜援長者每月更可額外多得5000元資助,「相信能夠給需要院舍服務的長者和殘疾人士另一個選擇」。
香港經歷轉型 社會必須大辯論
周永新在《施政報告》發表前夕亦在《明報》撰文,從更宏觀的角度分析香港社會目前面對的問題。他表示,香港除了經濟,還有環境、制度和價值觀均出現變化。他在文中探討一、港人如何重拾信心及相信自己有能力開拓未來,二、相信制度的公平和有效率,以及三、保持原有信念,並灌入新元素。
他表示,香港經濟正在轉型,港人過去熟悉和積累的經驗「不是派不上用場,就是發揮空間有限」,所以要另闢蹊徑。政府正致力發展創科產業,但是香港起步較遲,又要面對外部激烈競爭,「港人缺乏自信心甚至患得患失,是意料之中」。
周永新認同一些學者的建議,社會必須來次大辯論,議題包括怎樣發展新產業,推動全民配合等。他續指,「歷屆中學會考/文憑試的頂尖優異生多選讀醫科,因為他們對成醫之路有信心。如果有一天優異生選擇科目時,也願意配合新產業發展,這或許正是香港經濟轉型成功的曙光。」
改變價值觀 須為港人認同
周永新表示,由於立法會、區議會的選舉辦法改變,《港區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訂立與律制度原有的精神有別,加上問責官員對解釋政策力有不逮,「部分港人對制度的信任毋疑大打折扣」。政府要取得市民信任,尤其是針對新制度、新法律、新措施,他表示「政府必須與市民相伴而行,令他們對新制度有了解,也覺得在制訂過程中有他們的參與」。他強調,新制度和政策,公眾的參與不可或缺。
周永新在文章中指出,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由於香港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改變,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觀念迅速冒起。雖不至取代傳統價值觀,卻成為港人追求的目標,更與公平和公義等觀念連結起來,被港人視為共同實踐的真理。今天,香港經濟正在經歷轉型,港人信奉的價值觀也在轉型當中,一方面,不少港人仍然認為自由、民主、人權、法治是他們要堅守的,另一方面,不少港人認為愛國、忠誠、關愛、守法才適合現今環境。
周永新認為,港人價值觀是要改變的,唯這樣的改變必須令港人感受到,這是他們所認同和追求的。這樣轉型後的價值觀才能持久、才能團結港人。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