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經濟理論的發軔

不確定因素愈來愈多,企業再詳盡的預先計劃、策略,一旦面對極具變動的環境都會失能。唯一能憑恃的是信念與企業體現的核心價值。

「善經濟」這一概念,源於我在慈濟18年的慈善工作經驗。我有幸長年跟隨創辦人證嚴上人左右,親臨並見證許多企業家在投入慈善之後,從自利轉向利他,從追逐事業擴張到領悟對人群福祉的重要。企業家們投入慈善,並非為了虛名,而是他們真正感受到付出本身的喜悅,從無所求的付出中,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喜悅。這成為驅使他們不斷地、長期的投入慈善的關鍵。

哈佛教授激發善經濟研究

我也注意到,企業家們的改變不只是投入慈善,更重要的是他們開始將慈濟的人文價值融入到企業經營,構建感恩文化,實現以愛為管理的理念。因此,企業家不是只有做慈善是善,經營企業本身也是善。企業為員工和社會創造福祉,力行利他精神,以及創造環境的永續,這些都是善的體現。任何一種領域的事業,只要能利益萬物、利益萬民亦是善。

李奧納教授(右)邀請作者(左)前往哈佛商學院課堂,講授慈濟的價值領導與愛的管理。
李奧納教授(右)邀請作者(左)前往哈佛商學院課堂,講授慈濟的價值領導與愛的管理。

我決心開始研究善經濟的理論與實證,要追溯到2011年在哈佛商學院的專題演講。哈佛大學的李奧納教授(Herman B. Leonard)在2009年對慈濟與創辦人證嚴上人進行了專訪,隨後在2010年完成了關於慈濟個案研究,並邀請我審閱。到了2011年,他正式邀請我前往哈佛商學院課堂,講授慈濟的價值領導與愛的管理,這些理念是證嚴上人成功地將慈濟擴展到全球98個國家的重要核心精神。那次演講獲得哈佛師生的熱烈回饋,他們開始思考這樣的NGO(非政府組織)組織精神,是否能運用到企業之中。

李奧納教授將我的演講全程錄製下來,並將其作為慈濟個案研究的教材,讓每一期的學生學習價值、愛與信念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確立核心價值才能永續發展

2013年,我正式提出「善經濟」這一概念,並完成了一萬多字的論文。這篇論文在第三屆慈濟論壇中發表,該論文從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發軔,從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國富論》,到馬克思(Karl Marx)的共產主義之提出,論及韋伯(Max Weber)的新教倫理,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的科層官僚,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的自由經濟,以及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計劃經濟,一直到當代丹尼斯·貝爾(Daniel Bell)所倡議並預言社會企業之到來,闡述了人類經濟社會如何逐漸從利己的經濟思想,轉化為以利他為主的經濟思想。

李奧納教授參加第四屆慈濟論壇並發言。
李奧納教授參加第四屆慈濟論壇並發言。

2016年,我邀請哈佛大學李奧納教授來台灣參加第四屆慈濟論壇,並在會上發表專題演說,題目是「以信念為導,慈濟作為企業管理的典範」。李奧納教授在演講中說明慈濟慈善賑災工作的成功,就是以信念為核心。慈濟在全球賑災面對諸多不確定性,但始終秉持信念,承諾在任何災難發生之際都願意前往救援。這就是慈濟在全球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李奧納教授指出,當今企業所面對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環境與慈濟賑災所面對的情境相似。全球性衝突、科技發展、環境變遷帶來的災害都不可預期。這些不確定因素愈來愈多,企業再詳盡的預先計劃、策略,一旦面對極具變動的環境都會失能。唯一能憑恃的是信念與企業體現的核心價值。企業必須確立核心價值,並接受變動,才能創造永續發展的榮景。

2018年的春天,我到劍橋大學作為訪問學人,開始對善經濟進行研究,與教授們交流彼此的研究。同年,我在Taylor & Francis學術期刊上發表了關於善經濟的英文論文,旨在引發更廣泛的關注和深入的思考,共同促進善經濟理念的實踐與進步,推動其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和發展。

延伸閱讀:

何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