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曹丕是「豆」與「豆萁」嗎?

曹植的七步成詩故事廣為流傳,其詩作「煮豆燃豆萁」更是經典之作,象徵着兄弟之間的內鬥與相殘。然而,詩歌的解讀與其真實背景卻充滿爭議。

相傳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廣為人知,其詩很有名,有兩個版本,一是「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另一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第二版本將第一版本前三句縮略為「煮豆燃豆萁」一句,皆以詩歌創作「賦比興」手法的比,以「豆」喻曹植,以「豆萁」喻曹丕。

豆萁是被燃還是自燃?

「煮豆燃豆萁」一句,點出豆與豆萁之間發生的衝突。豆萁燃燒而煮豆,那麼豆萁的燃是被燃呢,還是自燃?

被燃,燃者何人?詩沒有交代,史書也沒有記載。「豆萁」被燃,將化為灰燼。燃豆萁者與豆和豆萁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同根生」,令其「相煎」,是有人借豆萁殺豆,一石二鳥而令其雙亡。豆萁和豆都是受害者,指責「本是同根生」的豆萁「相煎何太急」,對豆萁殊不公平。

自燃,則是同根生的兄弟不和,豆萁不惜自燃而害豆,結果一為灰燼,一為豆羮。

故「煮豆燃豆萁」這一句可以譬喻兩種情況:一是兄弟其中一人受他人唆擺、利用而致相殘,同歸於盡;一是兄弟鬩牆而相害,其一不惜焚身自傷而傷對方,結果也是同歸於盡。

然而曹植、曹丕之間並沒有出現這兩種情況。此詩喻體是豆被煮後「漉菽以為汁」,豆萁化為灰燼,而本體曹植與曹丕的故事並非如此,本體與喻體的事實及特點不相符,是為取譬不倫,引喻失義也!

詩作者何人 仍存爭議

詩是名詩,流傳甚廣,而詩是否曹植所作,則一直存爭議。

認為詩是偽託者,主要疑點是,如有此事,是曹植一生生死攸關大事,然而筆者查閱過史書《三國誌.魏誌.陳思王曹植》,並沒有這七步成詩的史實記載,也沒有這首詩;詩的第一版本,最早出現於曹魏之後大約200年,南朝劉義慶編纂的《世說新語》,而《世說新語》並非史書,而是一部記述魏晉士大夫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元末明初《三國演義》中有七步成詩的精彩故事,那是小說家的藝術創作,十分生動,繪聲繪影,引人入勝,其詩是上述第二版本,詩是羅貫中對第一版本的修改,還是另有出處,不得而知。

以曹植之才,即席賦詩,有何難?此曹丕豈有不知?正如葉嘉瑩先生在《漢魏六朝詩講錄.第三章》中說:「以魏文帝這個人,從他的文章來看,從他的作風來看,他不會做這樣的事。這還不是說他仁慈不仁慈,以他的智慧才略,就是要殺死曹植,也有別的辦法,絕不會用這種笨辦法。」害人不成反而累己失德、失威。

總之,真也好,假也好,不管曹植寫也好,張植、李植寫也好,此詩取譬不倫,引喻失義。論詩、論文,只能以詩論詩,以文論文,對詩、對文而不對人,是其是、非其非,擇其優者而從之,遇其疑難而明辨之。

作者簡介

陳錫波,又名陳詩亮,60年代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現名中國傳媒大學)外語系,70年代移居香港。曾任或現任中國楹聯學會常務理事、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對聯課程主講、香港楹聯學會和澳門楹聯學會顧問等。有關對聯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散見於《國學新視野》等香港和內地的報刊、雜誌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