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75周年夜 為「長征」成功感恩

人生到了此階段,對此要坦然以對。努力生活,照顧好自己,放開懷抱。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個人的健康、壽命又何嘗不然?

今天再次走回中學時深水埗到尖沙咀的周末「長征路」──不同的只是反其道而行。

本欲由中環行去天星過海,沿着彌敦道和荔枝角道行到欽州街差館,不料中環有一處接待遊客封路,要改坐地鐵過海,在尖沙咀站的九龍公園出口再開步。

但抵達欽州街舊居後,在附近逛了至少半個小時,主要是買餸。全天以路程計,應足夠由中環行到欽州街。

在港行走感受生活

全程感覺良好,甚至無須找洗手間,十分感恩。上了年紀,行得一次就係一次,唔知道幾時就突然行唔到。月來,接近同齡的熟人裏,有人以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離開,有同窗突然渺去。WhatsApp裏,除了愕然,就是一片唏噓。

人生到了此階段,對此要坦然以對。努力生活,照顧好自己,放開懷抱。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個人的健康、壽命又何嘗不然?不好好保養,責在自己。但並非致力keep fit,就一定健康、長命。

官、商、社出於好心和利益,對老人只講好話,最怕他們抑鬱。但努力歸努力,客觀上,並非人人努力都能有好的回報。世間似乎每種事都有一個「撞衰」的百分比,縱或只是0.1%甚至0.01%,只差落在誰身上。今報載,NBA有一位非洲出身的殿堂級人物腦癌離世,未夠60。日前甚至有未夠30的日本女歌手突然離開。未聞他們的生活習慣特別不好。

今午艷陽天,沿彌敦道北行,沿途都要承受烈焰。好在我屬「寒底」,怕凍唔怕熱。年來相信做gym有功,怕凍也有所減輕,鼓勵我繼續堅持。

我為人「功利」,做運動不為喜好,而純粹是希望人生最後的日子少點苦痛,走得容易,少連累家人,少花冤枉錢。希望上天讓我達成這個心願。

過佐敦區的名店澳牛,門口仍有十幾人輪候。(Shutterstock)
過佐敦區的名店澳牛,門口仍有十幾人輪候。(Shutterstock)

內地客品味提升

今午由地鐵到彌敦道滿滿都是自由行,有些路段甚至看似多過本地人。每個路口都有人打卡,靚女佔八成。路過佐敦區的名店澳牛。門口有十幾人輪候。加價後一個全餐將近60元,還以為會少了人排隊。

但今日還有本地人在食肆門口輪候:響應75周年國慶,個別連鎖提供75折優惠。我沒有光顧。我對食冇偏好,要排隊的話寧可不食。我唔覺得食得到咁有價值,食唔到有咁大損失。

回想起十零年前,內地年年增長7至8%,人人來港掃貨。富貴的逼滿廣東道,平民的逼爆上水站。由於人多擠迫,影響區內居民出入,加上買斷一些日用品,令本地人冇得用,尤其係BB奶粉。生活受損夾雜着政治仇恨,社會上掀起「排內風潮」,被本來就反中的一些人引導成抗中甚至港獨「運動」。

今日,雖然《國安法》下,沒有人再公然排斥內地客,但反過來,瞄一眼即可知,歷經十多年後,內地客的文明程度大有改進,幾乎見不到一個行止你覺得難以接受的,舉止斯文,講話細聲,即便見個別港人顯得不友善,也沒有反唇相稽。而為了打卡,穿着更遠比港人講究,尤其是女士。未見有人隨地吸煙,更遑論蹲在路邊。

或因不是生意人,我倒贊成內地客品味的提升。(Shutterstock)
或因不是生意人,我倒贊成內地客品味的提升。(Shutterstock)

與此同時,他們來港也不再是掃貨,不論奢侈品還是生活必需,反而是帶着好奇來見識,留紀念,來港可能與他們去其他地方旅遊差不多。現在有微言的港人不再是「反對派」,而是建制派裏的商家。客人來港真的是「觀」光,不是買光,甚至可省就省,商家覺得無錢可賺。

或因不是生意人,我倒贊成內地客品味的提升。他們現在開始有taste,不再是暴發戶。

但又不要任何事都歸咎中國人。日人60年代初從戰後的廢墟復興暴富後,不也是組團到處出去爆買,包括去巴黎掃貨。男人更每到一地就買春,粗鄙之極。香港也賺過他們不少錢。

但日人本性守法服從,學得快。放蕩了一番後,很快就在國外風評和本國政府勸諭下,改正了行為,以致我們今天的一代已經忘了日人當年的面孔。相信內地客也能從善如流,希望他們明天更好過今天。

今午本來也想逛高登附近的兩大「淘寶」式雜貨鋪(使我想起80年代紐約downtown的Job Lot,只是貨種多十倍,人均面積小幾十倍)。無奈今10月1日原來除了本地人、遊客,外傭也放假,高登黃金地帶原來是外傭的最愛。兩家我都在門口望了兩眼就放棄。老人等平日返工時間再來吧,無謂同人逼。

原刊於作者網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崔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