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經常喜歡參觀博物館,因為多年從事教育工作的職業病,參觀時總愛從旁觀察年輕人的行為舉止,累積參觀本港博物館的印象如下:
一、大部分年輕的參觀者多是隨學校安排參觀,由本地家長或成人陪同參觀的相對較少。二、本地父母在帶領年少子女參觀時很少就展覽內容有對話及互動交流。三、一些外國的遊客家庭或內地的父母們,較多舆小孩討論參觀內容。四、年長的參觀者較容易專注參觀。當然以上觀察可能有些片面及不盡準確,但年前在學校就參觀博物館事宜向家長發出問卷後,也就多了一些參考資料,最後也和筆者觀察沒有太大落差。
參觀博物館 構建文化認知
國家「十四五」規劃第十章〈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昇國家文化軟實力〉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包括推進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的建設與群眾服務,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和運營,從而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達至「書香中國」、「感知中國」、「視聽中國」的文化建構目標。
筆者認為參觀博物館是一種最直接的文化認知過程,亦是解讀歷史文化的盛宴,近年更由於科技進步,參觀者可從5種感官,透過虛擬實境,線上和線下的互動,全方位探索歷史與文化的意涵。國民對歷史文化的認知能力愈高,愈能對外作多層次的文明對話與交流,參觀博物館確實是一種能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良方之一。
集體參觀 學習效能有限
本港學校重視博物館學習,每年各科目都會安排上一、兩次參觀博物館行程,務求在不同的學習階段結束時,最少完成6次或以上的參觀活動,因此家長也就樂得放假時,帶着子女吃喝玩樂去。但老實說,由學校帶領集體參觀博物館的學習效能實在有限,因人多難集中,時間趕忙更是難免。
筆者年前便與家長協商,除由學校帶領參觀外,還邀請家長每年帶子女到兩個本地或國內外博物館參觀,期望藉家校合作,提升學生的文化歷史認知能力,以作為全方位學習活動的家長任務。也許就因此為早期生涯規劃埋下了種子,畢業同學的志願多與歷史文化工作有關,有的想做考古學家,有的想成為生物學家。家長的主動参與,功不可沒。
本港現時公營和私營的博物館約有30餘間,以香港彈丸之地,人口不過700多萬人,博物館的設置和運營也算是相當多元化,且能達至頗高的展覽水平。政府近年亦開放了大部分展館讓市民免費參觀,每年亦舉辦博物館節,引進多姿多彩的展覽活動,除了能吸引遊客外,更重要是與年輕的父母及成人共同攜手,藉參觀博物館提升國民素質,讓新生代的文化軟實力得以傳承和外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