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神童

這些年來,有不少朋友問我:「在新聞中不時聽說有『神童』申請跳級,為何你卻反其道而行之,中四時有本港大學主動邀請你入讀,你都要拒絕?」
聯想到去年,自從我在一些全港及國際性賽事中獲得殊榮後,各類傳媒記者紛至沓來,同樣把「數學天才」、「神童」、「資優生」等一頂頂華麗的桂冠沉甸甸地壓在我的頭上。此等喧囂的場面,反而促使我冷靜下來,細細思索有關資優生與資優教育的問題。
 

成功背後的日積月累

 
首先,我不敢斷言沈詩鈞是否是天才,但我敢說自己絕非神童。我認為每個人的天資或有聰慧愚鈍之分,但差距並非天壤之別。所謂資優生,是因為他的智力得到較早的、恰當的開發,而他自己的勤奮付出也不容忽視。沈詩鈞有專職教育顧問的父親朝夕相伴,度身定造課程,而他也放棄了玩遊戲機、看電視的樂趣,專心受教。何凱琳先有父母的啟蒙,後有學校老師四人組跟進,相信她自己也一定奮發圖強。
 
再說我自己,自小享有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的呵護及培育,有幸得到眾多良師的指點,再就是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世人往往只注目於成功的光輝剎那,而漠視成功背後的日積月累。
 

長途景色別致 何必匆匆趕路

 
我不贊成沈詩鈞連跳十級入大學的做法,求知的路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我指的「知」,不僅僅是指知識,也包括心智、良知。我珍惜在幼稚園、小學、中學渡過的每一天,因為它不僅為我開啟一扇扇學識的大門,更架起了我與同學、老師之間溝通的橋樑。知識的海洋是浩瀚的,每一門學科都互相關聯。顧此失彼,不是嚴謹的治學態度。
 
尤其在打基礎的中小學階段,不要因為窺視到一灣海峽,就以為領略了大海之全貌。平日,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按部就班的傳統教育可以幫我們打下穩固的基礎,有系統地回顧溫習已涉獵的知識。節假日,我會參加一些資優培訓課程,一來可以滿足求知欲,挑戰能力的極限;二來可以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切磋比試。我認為人生的各階段是不應該跨越的,在不恰當的時間做不恰當的事,只能是得不償失。漫漫長路,每一段都景色別致,何必要匆匆趕往下一站而忽略了眼前的錦繡?
 
最後我還想說,只要自強不息,人人都可成為資優生。而今天你勝人一籌,不代表明天你依然傲視群雄。在追求卓越的征程上永遠沒有先來後到,而只有你追我趕。
 
(封面圖片:Pixabay)
 
(部分內容原刊於《大公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盧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