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推行一個教學運動,名為「教室教學的春天」,目的是透過分組合作學習,創建學習共同體。引起筆者注意的,不是這個運動的目的,而是教學的地點:教室。教室是學生學習,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場地。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的歲月中,百分之九十的時光在課室度過。「春意」盎然的教室,必然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有一定幫助,讓他們開心快樂地享受學習的豐盛成果;「春意」盎然的教室,必然促進師生和諧的關係,讓學校辦出成就輝煌的教育理念。在香港這彈丸之地,空間狹小的校園,成就一個充滿「春天氣息」的教室,是值得研究和推行的課題。
香港中小學教室內的硬件,有壁報板和學生桌椅。這兩方面的佈置與安排,主要的設計者是班主任或科任老師。可是使用最多的,卻是學生。如何讓長時間處身斗室的同學愛上學習,成長得更好?除了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室。
怎樣才是一個完美的教室?完美的教室,該是充滿色彩的教室。課室內的所有牆壁,都不該是醫院的白、監獄的灰。課室的牆壁是學生任意運用彩漆塗鴉的蘭桂坊,更是學生盡情書寫己見的民主牆,展現創作潛能、表現自己的場地。這樣的教室,才能讓學生覺得教室是他們的天地,是他們的樂園。教師作為教室的持份者,當然也可享有和學生運用教室的同等權利。這樣一個教室,相對於只是貼上學生優秀作品或班規的教室,更能打動學生的心。
同一班學生,有不同性格。身為老師,我們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想法,讓他們參與建設「完美教室」的工作。君不見,萬聖節期間,教室的鬼魅佈置不是讓學生對自己的教室着了迷嗎?萬聖節的課室布置雖不是同學們的集體創作,可個別同學為加添課室「陰森的氣氛」而增添一些鬼怪骷髏,不也是他們對自己課室的付出嗎?他們的付出不也表現對自己學習地方的鍾愛嗎?在師生為「完美教室」「建設」與「破舊」的過程中,定會有一定的互動,班級的凝聚力也無形中強化起來,同學對自己教室的談論也隨之而多了起來。
給孩子空間創造
教與學的過程中,無論教師或學生,最關鍵的是空間。空間對於孩子尤其重要。給他們空間,他們會為你創造輝煌。讓孩子「完美」教室,是給他們尋找自我,爆發能量的空間。儘管課室牆上,是孩子的塗鴉,只要這些塗鴉發自孩子內心,課室便會有笑聲,有故事,有色彩。這樣一個課室,不正是「完美教室」嗎?
也許筆者所說的「完美教室」,在香港教育界屬於「小眾文化」,不為「大眾」所接受。但若這「完美教室」四壁所展示的,是從低年級的塗鴉過渡到高年級的「主題」,從初中的「民主場」過渡到高中的「專題」,這不是把學生引領到學習的境界嗎?
打破四堵牆,刪掉壁報板上死硬的規條和口號,讓學生拿起漆掃,畫出彩虹,創造自己的「完美教室」。
(封面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