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美國的9隻以太幣現貨ETF正式上市交易,市場的關注度與情緒因此被再度點燃。與此相對的是,早在4月30日便「首吃螃蟹」,同時推出涵蓋比特幣、以太幣的6隻香港虛擬資產現貨ETF,在過去3個月卻顯得有些沉寂,甚至一度因差強人意的市場數據而飽受非議。市場總是喜歡高估新事物的短期效應而低估其長期影響力,在客觀的數據背後,到底又有着什麼的動因與潛流?
4月30日,香港虛擬資產現貨ETF在港交所正式上市,創亞洲之先。從首發規模來看,3隻比特幣現貨ETF首日的發行規模達到2.48億美元(以太坊現貨ETF為4500萬美元),其實該數字遠超美國比特幣現貨ETF在1月初約1.25億美元的首發規模(剔除Grayscale),這充分表明了市場對香港虛擬資產ETF預期頗高。
管理規模佔比與美相若
市場對香港現貨ETF的詬病,主要是在相對低迷的交易量。上市首日,香港6隻ETF總交易量為8758萬元,尚不足美國比特幣現貨ETF首日總交易量的1%,後續進展亦不多。規模方面則相對樂觀,截至7月30日,6隻香港虛擬資產現貨ETF的總資產管理規模超過3.3億美元,較首日上漲逾30%。
雖然從絕對體量上看,香港3.3億美元的現貨ETF規模遠遜美國同類產品,但批評者其實忽視了客觀上香港ETF市場和美國ETF市場「池子大小的差異」:香港ETF市場的總體量也不過500億美元,而美國ETF市場規模則高達8.5萬億美元,相差約170倍。
從相對佔比上看,3.3億美元的虛擬資產現貨ETF佔香港ETF市場的0.66%,而美國虛擬資產現貨ETF則佔當地ETF市場的0.7%,兩者差距其實不大。由這個角度看,香港虛擬資產現貨ETF相對「迷你」也符合現實。
持幣申贖要求高 入場券商少
2023年年底,證監會正式發布相關通函,明確現貨ETF的發行資質及各項運作細節。在各方全力以赴的支持下,香港的相關機構僅僅用上4個月就完成牌照申請、產品籌備及全套運營流程打磨,於今年4月底就完成創新產品的上市,遠超市場預期。
這裏不得不提及香港虛擬資產現貨ETF首創的實物申贖模式(即持幣申贖),允許投資者直接使用比特幣和以太幣認購ETF股份──投資者可以直接持BTC、ETH申購ETF份額;同時持有的ETF份額,也支持BTC、ETH贖回。以博時HashKey比特幣ETF(03008)和博時HashKey以太幣ETF(03009)為例,03008每一股對應1/10000份BTC,03009每一股對應1/1000份ETH。
該項創新機制的優勢在於能夠幫助投資者實現虛擬資產和傳統資產的雙向流通,但這對業務上下游提出更高要求,既須做到原有牌照升級,又要完成與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的對接,目前僅有勝利證券、華贏證券與艾德證券等少數更早開展虛擬資產業務的券商才能支持,市場的主力軍仍未入場。
券商與銀行端同樣類似,虛擬資產的風險特徵與傳統資產有較大差異,因此需要額外的投資者適當管理流程與員工的勝任能力提升。目前傳統主流的銀行與券商大多還在就虛擬資產ETF進行內部籌備,相關交易通道還有待進一步擴大。
香港虛擬資產現貨ETF的實際表現仍然需要一定的市場培育。我們不妨展望一下,未來香港虛擬資產現貨ETF市場可能會迎來哪些值得期待的變化?
首先,後續隨着愈來愈多的市場參與主體入市之後,他們的客戶群也會自然而然地成為增量用戶的種子池,實現覆蓋用戶、可觸達資金的體量躍遷,這無疑將極大拓展香港虛擬資產現貨ETF的未來想像力。
同時,需要更多時間進行籌備的傳統金融機構,也可以基於ETF產品推出槓桿、借貸、資管等更多衍生產品,實現此前難以直接使用比特幣實物資產完成落地的金融創新,滿足各類投資者布局虛擬資產的需求。
完善生態 靜待行業東風
兩者也可以互相促進,形成一個正反饋的「生態化反」:更多機構與更多用戶的接入,會進一步促進虛擬資產現貨ETF的金融創新;而各種基於現貨ETF的結構性產品及衍生品,也會給香港市場帶來更多可能性,實現良性循環。
對現今的香港虛擬資產現貨ETF來說,主流機構陸續入場、香港虛擬資產行業生態不斷完善,以及更有利於虛擬資產的宏觀環境就是行業東風。我們相信行業東風必然將至,不妨再給香港的虛擬資產行業多一些時間。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