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24年農曆年前,作者外遊日本,探索瀨戶內海的周邊城市,並寫成遊記,本社分兩日刊登,以饗讀者,題為編輯擬。)
今年農曆年前,趁港人較少外出旅遊,到了一趟日本瀨戶內海的周邊城市。以前到過本州的廣島和岡山(倉敷),及四國的高知和松山,所以今次旅遊的重點,主要是到兵庫縣的姫路市、香川縣的高松市及瀨户內海的小豆島,最後留在奈良幾天才回港。
旅遊看得最多是美術館和博物館
今次旅遊去的地方只有3、4處,每處可以逗留幾天,不會有走馬看花的感覺,也可以在晚上休息的時候,為明天的行程和所要看的景物,做些資料上的功課。出乎意料,今次旅程看的最多竟是美術館和博物館,而令人驚嘆的是,這些縣和市級的美術館和博物館,規模雖不及東京上野公園周邊的同類展覽館,看到的展品卻遠遠超過我的期望,不僅增加我參觀較小規範美術館和博物館的興趣,還體會到就算資源有限,只要凡事用心去做,成績不一定受制於資源的多少。
今次旅程還參觀了幾間寺院,這些寺院都有幾百年、甚至過千年的歷史,而特別之處,是這些寺院的創立和發展,與中國的宗教和文化傳統有着密切的關係,可見中日兩國若能和平共處、互相學習,大家都有裨益,交惡記仇、大家都有損傷。
有馬温泉是賞櫻、賞紅葉好地方
關西機場落機後,我先到離大阪約一小時巴士路程的有馬温泉。有馬温泉屬於兵庫縣神戶市範圍,與愛媛縣的道後温泉、和歌山的白濱温泉,共稱「日本三古泉」,是日本擁有悠久歷史的三大古老温泉。有馬温泉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7世紀,距今有差不多1400年歷史,在日本首部正史典籍《日本書紀》已有記載,當中記述631年及647年的秋天,當時的舒明天皇和孝德天皇先後到了有馬温泉,並且停留多天享受浸浴之樂。同時,在室町、江戶時代的詩文集裏,分别記述有馬温泉、群馬縣的草津温泉、和岐阜縣的下呂温泉,並稱為「日本三名泉」;其中有馬温泉茶褐色的「金泉」和透明無色的「銀泉」,皆有美肌和促進新陳代謝的效果。
有馬温泉位於山峽之間,其中有馬川、六甲川、淹川流經其中,是賞櫻和賞紅葉的好地方,而依山打造的温泉商店街,小巷兩旁保留了不少一兩層高的舊建築,頗有古樸懷舊之風。商店街售賣的除紀念品外,還有當地特產炭酸煎餅,用的是含炭酸泉水製成的小吃;商店街中還有售賣毛筆的小店,原來有馬温泉仍留有手工製作人偶毛筆的傳統,在毛筆頂部加上一個可上下移動的小人偶,配上顏色艷麗的服飾,十分精緻,但每支售價4000至5000日圓,遊客觀賞的多,買的卻少之又少,這樣的手工藝可能要失傳了!
有馬温泉區內還有幾條長短不一的散步道,多是沿着山坡上落,最長是朝六甲山方向走的散步道,有4600米長;我在有馬温泉住宿期間,天氣不太好,温度徘徊在3至4度,偶爾還有飄雪落下,只好選擇1450米的泉源散步道,途經7個泉源,其中天神泉源不斷冒出白煙,飄來一陣陣硫磺味。有馬温泉背後的六甲山森林,有「有馬温泉治癒之森」的名稱,我原想走在其中享受大自然治癒之樂,可惜天公不造美,日後有機會再來。
姫路城白色外觀和姿態如白鷺展翅
離開有馬温泉,旅程的下一站是姫路市。出了姫路車站,向前望就是姫路城,雖距離超過1000米,這座6層高的白色城廓卻像一座山屹立在眼前。姫路城由池田輝政所建,在德川家康戰勝群雄執政前完成,是罕有從17世紀初到今天仍保存原貌的日本城廓,因其白色的外觀和姿態像白鷺展翅,所以也名「白鷺城」。2016年,在廣島、岡山沿瀨戶內海北岸旅遊時,我曾路過姫路市,當時只有半天時間,所以直奔姫路城,爬上多重陡斜木梯,從天守閣最頂層望出去,整個姫路市延伸在腳下,卻無緣到市中心一遊。
日本始造錢幣之時 模仿唐代開元通寶
這次逗留在姫路市的時間較充裕,可以好好遊覽這個城市。這樣在姫路市的幾天我去了哪裏?主要有3處,包括姫路市內的兵庫縣立歷史博物館、姫路市立美術館,兩者皆在姫路城周邊,及在市郊的書寫山圓教寺。到縣立博物館時,方知博物館為了紀念開館40周年,設有古錢幣和紙幣的特別展覽,展品異常珍貴。
日本政府開始鑄造錢幣,始於飛鳥時代和銅元年(708年),是模仿中國唐代開元通寶製造的,錢幣圓形中間開洞,與中國古代錢幣一模一樣。到平安時代(12世紀),因與中國商貿頻繁,日本使用的交易貨幣,包括老百姓日常用的,都是當時中國通用的貨幣;展品中不乏宋、元、明朝的通寶,而日本鑄造的稱為「模鑄錢」。日本真正有自己的貨幣,是江戶時代的事,其中用金和銀鑄造的,政府有特定的含量,嚴罰假冒。至於紙幣,日本到了19世紀初才有個別地方政府發行紙幣,猶如中國以前銀號使用的票據。明治維新後,1881年日本政府發行一圓紙幣,紙幣正面「大藏卿」三字放在一邊,另一邊是西洋婦的半身像,原來設計者是外國人;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全面向西方學習,連紙幣也可見到西洋婦與大藏卿一起出現。
姫路市立美術館有莫奈名畫展覽
參觀完兵庫縣立歷史博物館,我到了姫路市立美術館。原本覺得市級美術館不會有大型展覽,展品可觀性有限,尤其當日天色陰暗,心情打了折扣,但走近美術館時,見的是一座宏偉的古舊紅磚建築,而美術館前的草坪,散布茂密的松樹和櫻花樹,心情頓感寧靜和舒暢。
美術館所在的紅磚屋建成已有百多年,早期是日本陸軍分支所在,也曾是市政府的辦公室,1983年改為美術館,至今剛好40年。美術館紀念活動之一,是一項由國際藝術團隊teamLab利用高科技藝術組合的幻象體驗展覽,名為「無限の連續の中の存在」,參觀者經過色彩繽紛的發光影像空間,如火焰、花卉、百萬計蝴蝶壯麗齊飛等圖案,體驗生命的存在。這種高科技構想的影像,我自問無法代入,難有深刻體驗。香港在年初也曾舉辦teamLab的展覽,分别在九龍灣Mega Box和中環添馬公園,各為「teamLab共創!未來園」和「teamLab︰光漣」。
美術館的常設展覽令我喜出望外,展室呈獻的是多位19至20世紀西方印象派畫家的作品,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Claude Monet(莫奈)的Le Petit Gennevilliers(《日落》),其他有Edgar Degas的《浴室之裸婦》、Alfred Sisley的《望樓》。包括在這些印象派名畫中的,還有幾位日本早期學習西方美術畫家的作品,例如小磯良平的《和服之婦人像》。
欣賞這些名畫之際,我不期然的想到︰為什麼姫路這樣三、四線的日本城市,竟然可以有這樣價值連城的展品供公眾欣賞?記得幾年前,香港借來莫奈的《睡蓮》展出,哄動一時,現在莫奈的Le Petit Gennevilliers,卻可輕易的在姫路市立美術館看到,怎不教人感到驚喜!展館入口處介紹,這批印象派名畫是在姫路市居住的國富奎三醫生捐贈的收藏品。
香港也不乏收藏家借出或捐贈書畫作公開展覽。香港藝術館幾年前翻新後,收藏家借出的作品作公開展覽而我看過的,有虛白齊藏中國書畫、靜觀樓藏朱屺瞻作品選、至樂樓藏中國書畫。香港從來就是藝術品的集散地,據聞日本收藏家藏有的中國書畫,不少都是從香港購得,而只要有更多香港收藏家借出珍藏,相信香港的博物館和美術館能舉辦多場精彩展覽,較向外國借來展品更方便、更省錢。
書寫山圓教寺舉辦禪會和寫經體驗
在姫路市最後一天,還去了近郊的書寫山圓教寺。圓教寺內的摩尼殿,建於元祿元年(970年),距今千多年了。我初看「摩尼」一詞,還以為與古代波斯的摩尼教有關,後來才知「摩尼」在梵文解作「如意」。圓教寺是日本天台宗的大本營,始祖最澄法師的「一隅を照らす」,石刻碑文豎立在上山路旁,大意是︰在世間不受注目的角落裏努力發光、照亮周邊。從摩尼殿步行約半小時可到圓教寺的大講堂,途中樹木參天,不少樹齡數百年,其中一棵高35米,已經過700年寒暑。
圓教寺由眾多古舊殿堂組成,大講堂是圓教寺的本堂,供學習修行的場所,外型宏偉,開壇講授時,可容納過千位信眾。大講堂旁邊是食堂和常行堂,法師每月在食堂舉辦免費禪會,遊客也可隨時參加寫經體驗,寫經料金按抄寫的經文和所需時間收費分別為300、500和1000日圓,寺院供應所需印有經文的紙張和筆墨。我非佛教徒,沒有參加寫經體驗,唯我在這3座古樸建築包圍的廣場中佇立默念,感受那種抄寫經書時的平和與恬靜。
四國香川縣生產讚岐烏冬
離開姫路市,我到岡山轉車到四國香川縣的高松市,火車全程不用2小時。我在高松市的幾天,除了高松城跡(玉藻公園)外,還去了市內的栗林公園、市郊的金刀比羅宮、香川縣立博物館和高松市美術館。
高松城又名玉藻城,在豐臣秀吉侵佔之前,原為生駒家管治的讚岐國。提起讚岐,相信大家熟悉的是香川縣生產的讚岐烏冬。豐臣秀吉佔據後,調派松平賴重管治高松,所以高松不少紀念品都寫上松平的名稱。高松城只是一塊古跡遺址,昔日留下來的只有圍牆、城溝和望樓,1954年撥歸高松市,1955年開放給公眾遊覽。玉藻公園景色怡人,小橋流水,種了數百棵松樹和各式花草樹木,若然春天到訪,相信另有一番景緻。玉藻公園雖美,但人工味太重,每棵松樹都經過修飾,看得多了,反覺不外如是,倒是同在市內的栗林公園,卻給我無限驚喜。
栗林公園:江戶時期一步一景的迴遊式庭院
栗林公園在高松市內,佔地寬廣,在16世紀後期由富豪佐藤氏營造,距今有400多年歷史。1625年,當時的讚岐國領主生駒高俊,沿紫雲山麓擴建南湖一帶庭院,成為現在栗林公園的形貌。高松藩主松平賴重1642年管治高松以後,直至明治維新的200多年間,栗林公園都是松平家共11代藩主的宅邸。1875年,栗林公園作為香川縣立公園對外開放,1953年指定為國家特別名勝。
栗林公園是江戶時期迴遊式庭院,公園內的建造以大小水池為中心,景點環繞水池而建,遊客沿水池周圍來回散步,可說一步一景,欣賞的是變化萬千的景物。我曾到過金澤的兼六園、東京的六義園、京都二條城的二之丸庭院、岡山的後樂園,全部都屬於這種迴遊式庭院。
栗林公園雖名栗林,但園內卻是由1400棵松樹構成,其中約1000棵有專人修飾。栗林公園分南庭和北庭兩部分,園內有水池、假山、小橋、小島、茶室,種有四季花草樹木。我從東門進入,迎面是姿態萬千的松林小丘,右邊是讚岐民藝館和商工獎勵館,再往右走是群鴨池和芙蓉沼,可惜到訪當日天氣寒冷,群鴨瑟縮池旁,芙蓉沼旁的梅林卻開始見蕊,相信再過一兩個星期,定是一片梅紅;我往北走,到了紫雲山腳的西湖,西湖旁邊的舊日暮亭,豎有刻上赤壁懷古的石碑,因為石碑對岸正是紫雲山的桶樋瀑布和陡峭的石壁(赤壁),情景當然比蘇軾描述的「故壘西邊」相差遠矣。
日本庭院的景點,名稱不少來自中國經典古籍,但多具體而微,氣魄更無可比擬。西湖有水道連接園內南邊的南湖,南湖設有小船,供遊客遊湖一周。西湖和南湖中間的小丘,分別設有日暮亭、皐月亭、小松亭、掬月亭、吹上亭等,其中掬月亭取自唐詩《春山月夜》「掬水月在手」,從那裏望向南湖和涵翠池,見的是佳美的湖光水色。我沿着南湖登上飛來峰和芙蓉峰,雖說是峰,只是略高的假山,卻可眺望南湖和北湖全部景色,領略栗林公園的布局和營造者的心思。
工藝竹一刀彫師西村文男(秋峯)作品展
遊完公園後,我回到東門入口的商工獎勵館參觀,遇着館內有受褒賞的香川縣傳統工藝竹一刀彫師西村文男(秋峯)的作品展,西村文男本人也在場示範竹彫工藝。西村文男(82歲)自幼跟父親學習讚岐彫(竹一刀彫),38歲繼承父業,已有約70年竹彫經驗,確認為香川縣傳統工藝士、現代名工(竹彫工),曾獲多項褒獎。從西村報章雜誌訪問得知,他是現在日本國內唯一竹一刀彫工藝家,設有教室授徒,熱心竹彫工藝活動,惜現今日本竹彫工藝難吸引年輕人入行,西村文男可能是日本最後的竹彫工藝師。我看到得獎作品「寒山拾得竹一刀彫」,寒山拾得二人形象鮮明活潑,旁邊的詩句刻得蒼勁有力,是不可多得的工藝品,遂買來細賞。
〈瀨戶內海周邊城市之旅〉2-1
延伸閱讀:周永新教授:漫遊高松、奈良、小豆島──唐玄奘舍利竟在奈良?
!doctype>周永新簡介:
著名香港福利政策學者,1970年獲香港大學文學士學位及社會工作文憑,1973年獲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碩士學位,1978年獲香港大學博士學位。1977年至1983年間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任教,曾受社會福利署委託研究檢討當時的公共援助(即今綜援)制度,協助制定貧窮線。自1991年開始,出任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至2013年中退休。研究範圍包括貧窮、社會保障、老人照顧、家庭政策。在過去30年著作超過10部,主要討論香港的福利政策,亦經常在報刊發表文章評論時事。80年代起參與多項公職,涉及福利、青年、人口、醫療和房屋等措施的規劃,包括強積金計劃諮詢委員會主席、扶貧委員會成員、平機會成員、社會福利諮詢委員會成員及關愛基金督導委員會成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