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最理想的境界當然是因材施教,老師能針對個別孩子的能力和興趣,循循善誘、循序漸進,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學習速度不斷進展,可是在現實的生活裏,每班的人數眾多,就算是實行了小班教學,每班人數只有26人,但學生之間個別差異是仍然存在的,所以許多學校都會設有「拔尖」和「補底」的課程給成績突出的和成績遜色的學生。這都是很值得欣賞的。
但畢竟資優生和後進生都只佔全體學生的少數,如何拔尖補底要視乎個別學校的資源和學生的能力;有些學校會放多些資源在資優教育,為學生提供額外的培訓,參與更多的課外活動和比賽;有些學校則加強對語文和數學等主科的支援,希望學生能將勤補拙,力爭上游,達到一定的水準。
對我而言,學校最重要的工作應該是「提中」,即提高絕大多數學生的能力。一般而言,中游的學生佔全校八成以上的數目,中間的這一層提升了,便會水漲船高,資優生的成績會更卓越,成績落後的也會跟着「水漲」,水平有所提升。
「提中」是個複雜的問題
如何提升整體的學習水平呢?這當然是個複雜的問題,教育工作者都會經常思考如何提升老師的教學能力,包括老師自身的學養,備課的時間和集體備課的安排、老師的專業發展如提問技巧、使用資訊科技的能力等。另外,就是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能力,這都牽涉許多因素,包括學生的天資,學校的學習氣氛,家長的協助等。不過,提中還有其他輔助的方法,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對學生有較高的期望和較多的支援,更重要的是給予他們更多參與的機會。
我工作的學校很重視提升整體學生的學業和非學業的表現。學校由小三開始設有「達標獎學金」,每年發放兩次。學生只要在考試中,中、英、數三科同時獲得70分便可獲「達標」獎學金。因為合格的分數只是60分,但學生的成績不能只看合不合格,應有較高一點的要求,故此校方和家長都同意把期望提高10分至70分,不算太高太苛刻,相信絕大部份學生都會獲得獎學金。這樣做,獎學金再不是少數人的專利,一般的學生也有機會得到認同。不過,事實又不是想像中的容易,只要一科一不留神失手,便會錯失獲獎的機會。
另外,學校亦鼓勵學生參與集體的比賽,如中、英、普的集誦、合唱團、戲劇比賽等,這些比賽都有數十學生參加,大部份學生都有機會接受訓練、參與比賽、享受過程。一般學校較為注重獨誦或個別的單項比賽,我們則較重視集體比賽或活動,希望受惠的人數越多越好。11月份開始是香港校際朗誦節的比賽日子。早上的時候,我看到學校的雨天操場、籃球場和後花園都有三隊的普通話和英語朗誦隊在練習,他們「各據一方」,全心全意地練習,朗朗的聲音,抑揚頓挫,有時溫柔、有時激昂,有豐富的表情,有乾淨利落的動作;我很慶幸學生都有這個機會去提升自己的說話能力、表演能力和欣賞文章、詩歌的能力。朗誦是一種藝術,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提升」自己。
封面圖片:亞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