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雄:大灣區對中華文化「一體多元」的貢獻

講座上,陳萬雄提出一個重要觀點,就是中華民族和文化的一體多元;嶺南文化也是一體多元的,不僅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和雷州文化在大灣區和諧共處,今天到鶴山市龍口鎮,還可找到鮮卑人聚居的古村落。

2024香港書展剛結束,著名出版家、歷史學家陳萬雄博士聯同著名歷史學者、新亞研究所教務長周佳榮教授,7月22日(周一)上午在書展舉辦講座,以大灣區歷史文化為例,講解嶺南地區在中國文化的貢獻。

新亞歷史系同學 相交逾半個世紀

陳萬雄和周佳榮是1970年代農圃道新亞書院歷史系的同班同學,兩人相交逾半個世紀,彼此對歷史都有深湛的研究,同樣有豐富的著作。

陳萬雄歷任商務印書館總編輯、總經理、董事長和聯合出版集團副董事長、總裁,策劃、編寫及著作過多本書籍,例如去年出版的《新亞問學記》,便以過來人的角度,憶述牟潤孫、王德昭、嚴耕望等新亞名師的治學風範,以及新亞的學習生活,是了解新亞歷史難得的參考書。

講座主持周佳榮教授為浸會大學歷史系前系主任,現任新亞研究所教務長、專任教授。周教授留學日本,著作等身,研究範圍廣及東亞史、思想史、文化史等。他曾說「史學方法其實就是做人的方法;研究歷史,即是學識做人」。筆者以為,這句話至少可以跟高爾基的名言「文學即人學」相媲美。

講座上,陳萬雄提出一個重要觀點,就是中華民族和文化的「一體多元」;嶺南文化也是一體多元的,不僅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和雷州文化(有人提議可加入香港文化)在大灣區和諧共處,今天到鶴山市龍口鎮,還可找到鮮卑人聚居的古村落。鮮卑本是北方的草原民族,活躍地區在今日內蒙古東部,他們千里迢迢來到南粵做廣東人,可見嶺南文化的包容性。

嶺南不僅祠堂多,有的祠堂門聯更說明宗族淵源。(灼見名家圖片)
嶺南不僅祠堂多,有的祠堂門聯更說明宗族淵源。(灼見名家圖片)

廣東盛行宗祠文化 中原南遷遺風猶在

正因為中原人士南遷的現象十分普遍,於是廣東又盛行宗祠文化。宗祠,是維繫宗族社會的紐帶,是集會、祭祖和商議宗族大事的場所。在宗祠裏,可查閱族譜、字輩,了解家風、既體現慎宗歸遠的傳統,又充滿了思古之幽情。

陳萬雄又列舉許多實列,以證明兩廣在歷史上為民族統一作出的重要貢獻,其一是秦代開鑿的靈渠,位於廣西桂林興安縣,它溝通了灕江和湖南的湘江,是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另一是由唐代宰相張九齡奉命開闢的梅嶺古道,連接了粵北韶關至江西贛江,是嶺南最重要的一條交通道路。其三是珠璣巷,亦位於韶關市,是昔日中原人士躲避戰亂而南遷的聚居地。還有就是上文提及的鶴山市的鮮卑村,鮮卑族落籍廣東,彰顯多元民族共融。

東晉王謝家後人 落戶東莞南社村

另外,東莞茶山鎮南社村,是東晉王、謝、袁、蕭四大家族中,王家和謝家後裔的聚居地,頗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詩《烏衣巷》)的意境;珠海斗門的接霞莊,則是宋室南逃落腳的村落,村中人多趙姓,據考證是宋太祖趙匡胤胞弟魏王趙匡美的後裔。陳萬雄總結說,珠江三角洲可謂「中國人的最後陣地」。

唐代名相張九齡奉命開闢的梅嶺古道,是粵北對外的重要驛道。(Wikimedia commons)
唐代名相張九齡奉命開闢的梅嶺古道,是粵北對外的重要驛道。(Wikimedia commons)

流落廣州「番鬼」 塑像穿漢衣冠

陳萬雄又表示,東西方宗教包括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很早就在珠三角共融、和平相處,「羊城八景」中著名的「番鬼望菠蘿」就很有意思。

「番鬼望波羅」在廣州廟頭村的南海神廟內,「番鬼」即是外國人,名叫達奚,宋仁宗慶歷年間,達奚隨商船從印度來到中國。回程時,船停靠在神廟碼頭,達奚上岸種下了兩顆波羅樹種子,船上的人卻忘記了他,開船走了。他站立大海邊眺望良久,後來「立化」在海邊。人們為了紀念達奚,就在南海神廟立起了他的塑像,並給他穿上中國衣冠。因達奚的塑像望着他親手種的波羅樹,故稱「番鬼望波羅」。

陳萬雄又指出,近代珠江三角洲深受海洋文化影響。嶺南地區一直是中國對外交流的前沿地帶,一方面吸收海洋文化,另方面也透過珠三角洲把海洋文化傳入中國。因此有澳門開埠、廣州十三行、僑鄉台山、新會等的發展;而晚清四大買辦的徐潤、唐廷樞、鄭觀應、席正甫,除了席正甫是蘇州人,其餘三人均是廣東香山人。

陳萬雄(右)對嶺南文化曾被低估感到不平。
陳萬雄(右)對嶺南文化曾被低估感到不平。

湯恩比預言 21世紀看大灣區

陳萬雄指出,百年中國近代史的重心都在廣東,但其影響至全國。林則除虎門銷煙,掀起近代史風雲變幻的序幕。鴉片戰爭後,國人謀求變法圖強,康有為與梁啟超的戊戌變法失敗後,出現一批放眼看世界的先進人士,如魏源、鄭觀應,同時出現了最早期的留美學生,例如容閎、詹天佑、唐紹儀等,他們中很多人由香洲(珠海)走出中國,又回到中國,推動了近代中國在政治、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的發展,故有「一部近代史,半部在香洲」之說。

容閎被譽為中國留美第一人。圖為珠海留學文化館內的容閎雕像。(灼見名家圖片)
容閎被譽為中國留美第一人。圖為珠海留學文化館內的容閎雕像。(灼見名家圖片)

陳萬雄最後指出,廣東是近代中國革命的搖籃和現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孫中山創立革命團體,策動多次起義、創辦黃埔軍校都在廣東;鄧小平改革開放,建立第一個經濟特區也是在廣東的深圳。

周佳榮教授特別指出,香港就在大灣區裏面;大灣區有很多地方都具有啟發性,適宜進一步了解和研究。他提到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957年來港,跑到落馬洲用望遠鏡眺望深圳,回去寫了本書,認定「21世紀的世界就在亞洲;亞洲的世界就在這裏」。當時是不可想像的預言,但今天看來,數十年的變化確實巨大,但歷史文化有其傳承,要改變並不容易。周教授又透露,他今年9月將於新亞研究所開課,講授嶺南文化史和粤港澳名人與近代中國。可以預見,大灣區將會變成「顯學」。

 

民國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在珠海唐家灣的故居「望慈山房」。唐紹儀是晚清「留美學童」之一。(灼見名家圖片)
民國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在珠海唐家灣的故居「望慈山房」。唐紹儀是晚清「留美學童」之一。(灼見名家圖片)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