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今召開 官媒強調必須繼續改革 外界料只會溫和政策調整

新華社刊登特稿,以改革家習近平為題,指出習近平帶領全黨全國,踏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文章又提到,習近平執政的新時代,亦是改革的新時期,中國綜合實力持續增長,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中共20屆三中全會今天(15日)起一連4天在北京召開,將對進一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官媒表示,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及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改革,但外界普遍認為今屆三中全會只有溫和的政策調整。

據悉,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代表政治局向全會作工作報告,並就《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説明。

新華社刊登特稿,以改革家習近平為題,指出習近平帶領全黨全國,踏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文章又提到,習近平執政的新時代,亦是改革的新時期,中國綜合實力持續增長,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面對各種機遇挑戰,現在到了新一輪改革提速的關鍵期。

官媒會前大合唱   中國發展前景光明

明日(16日)出版的《求是》雜誌就發表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是習近平2013年1月至今年3月期間有關重要論述的節錄。文章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強調中國的發展前景光明。

在會議前夕,《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目前中國的綜合國力持續躍升。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是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正以新質生產力強勁推動高質量發展。

即將出版的《求是》雜誌就發表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是習近平2013年1月至今年3月期間有關重要論述的節錄。(亞新社)
即將出版的《求是》雜誌就發表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是習近平2013年1月至今年3月期間有關重要論述的節錄。(亞新社)

文章又稱,當代中國正在經歷著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創新。堅持用改革開放這個重要法寶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應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才能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同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61.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5%,與全年增長目標相若,被視為三中全會召開造勢。若分季度來看,第一季度按年增長5.3%,第二季度增長4.7%,第二季增長低於彭博社、路透社等機構此前介乎5%至5.3%的調查預測值,按季則微增0.7%。

受極端天氣影響  二季度增速回落

針對二季度增速的回落,統計局給出解釋,「從短期來看,二季度經濟增速回落有極端天氣、雨澇災害多發等短期因素的影響,也反映出當前經濟運行中的困難挑戰有所增多,特別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國內大循環不夠順暢等等。但從基本面看、從中長期看,經濟穩定運行、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高質量發展的大勢沒有改變。」

對於上半年持續萎縮的房地產市場,統計局表示,隨着政策效應逐漸釋放,市場活躍度有所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國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按年分別下跌19%和25%,但跌幅較頭5個月分別收窄1.3和2.9個百分點,房屋新開工面積、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降幅也有所收窄。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舉行一次,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每年至少舉行一次,向來在10月召開,今屆會議史無前例延宕了8個月,令人對中國改革往何處去一度產生了懸念。

儘管官方媒體宣揚「經濟光明論」,但面對房地產危機、高失業率、企業和消費者信心下滑、地方債務激增等內憂,以及中美關係緊張、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高漲和高科技制裁等外患,致令中國發展前景蒙上陰霾,外界憧憬全會能為中國經濟困局給出解決良方。

鄭永年:國企也面臨發展中的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教授表示:「如果在發展中,那我們把這些問題叫發展中的問題。如果不發展了,那就變成真問題。」他說,這些問題不僅是民營企業家遇到的,國有企業同樣也會面臨,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實際上,有些地方省份的國有企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更多,可能比民營企業還多。

《路透社》上月底引述北京的政策顧問稱,今屆三中全會將概述下列幾個方面的政策:促進先進製造業、稅制改革以緩解地方財政風險、應對規模空前的房地產危機、提振國內消費、振興民營企業。

據中國財政部國庫司發佈的2023年財政收支統計,地方當年僅保留全國稅收的54%,但支出卻佔全國的86%,造成地方財政嚴重失衡。(Shutterstock)
據中國財政部國庫司發佈的2023年財政收支統計,地方當年僅保留全國稅收的54%,但支出卻佔全國的86%,造成地方財政嚴重失衡。(Shutterstock)
財政失衡  消費稅或劃撥予地方

報導稱,三中全會將解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財政事權上的失衡,讓債台高築、且難再靠賣地收入維持運作的地方政府保留較多稅收,例如將消費稅全數劃分給地方,並且擴大消費稅的徵收範圍,而地方可保留的增值稅比例也將由現行50%獲得上調,中央並承擔較高的養老和醫療責任。

據中國財政部國庫司發布的2023年財政收支統計,地方當年僅保留全國稅收的54%,但支出卻佔全國的86%,造成地方財政嚴重失衡。另外,全國消費稅收入當年總計1.6萬億元,佔全國稅收的8.9%,而增值稅收入則為6.9萬億元,佔全國稅收的38.3%。若三中全會通過此方案,地方稅收一年或可增加約2至5萬億元,對每年近25萬億元的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有一定幫助。

本月初穆迪分析發表報告指出,三中全會的召開具有迫切性,北京應該對地產業改革採取決斷行動、放寬國內戶籍遷移限制、增加大學畢業生可從事的高技術性工作、調整稅制以減輕地方債務等。不過,報告也指出,中共領導人恐不會大幅改革,而是選擇「溫和的政策調整、擴大高科技製造業、並少量支持住房提供」。

內地房市低迷  家庭財富大縮水

英國廣播公司引述穆迪分析經濟學家克魯斯(Harry Murphy Cruise)表示,房地產市場仍然是這些擔憂的焦點。

克魯斯認為,最近的支持措施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但支援規模仍然杯水車薪。他說,中國近80%的家庭財富與房地產掛勾,房地產價格的下跌正在損害家庭經濟。僅在6月份,房地產價格就同比下跌了4.5%,創下2015年以來的最大跌幅。反過來,家庭支出緊縮;6月份零售額同比增長僅為2%。此外,不穩定的就業保障也對家庭不利。

據中國財政部6月24日發佈的統計,中國頭5個月的公共預算收入為9.7萬億元,按年下跌2.8%,但同期的支出卻達10.8萬億人民幣,按年增加3.4%。

隨着地方政府持續財赤,近年中國債務愈益惡化。高盛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內地債務規模表面上介乎94至96萬億元,但實際上它的隱形債務不少,就是地方融資平台向外的借貸和地方國企的債務。

在中央與地方財政都陷入困境下,內地學界屢見加稅倡議,包括擴大徵收消費稅或開徵房產稅,如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賈康去年底就斷言,中國開徵房產稅勢在必行,待房市回穩後,或可找出合理機制,並確認房產稅改革試點擴圍的具體地方。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