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家蘇斯曼展現無添加式傳統剛陽美演奏風格

蘇斯曼在Southland Sketches小提琴組曲中靈活有趣的旋律演繹,將兩段色彩多端、非常動聽的音樂,展現出令人感到非常愉快的歌唱表現,將整場音樂會推向最美好、最令人牢記的完美感覺!

認識蘇斯曼(Arnaud Sussmann)這位小提琴家,是在2020年比爾斯飛躍演奏音樂節(Beare’s Premiere Music Festival),當時他除了參與室樂的演出外,更特別的是他為英國提琴買賣及維修巨頭公司J & A Beare,亦即是音樂節的贊助商,公開試奏多把頂級名琴,講解那些琴的特性及演奏時加以遷就,以發揮不同「性格」的小提琴的最高效能,令人不得不佩服他對於「新相知」的適應能力。

他在室樂演出中的超群技藝,更令人搞不清為何這位小提琴家不見經傳。他到底從何而來?這樣一個鋒芒畢露的小提琴家為什麼沒名沒氣?這位來自法國的出色小提琴家,出身於巴黎音樂學院及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Juilliard School of Music),更是小提琴大師普爾曼(Itzhak Perlman)的高足,亦曾是其身邊的助教,拿過了美國絕大部分世界級音樂家年輕時得過的Avery Fisher Career Grant獎助金後,主要活躍於紐約林肯中心室樂協會(Chamber Music Society of Lincoln Centre)的表演及美國各大古典音樂節,隨後非常「深閨」地繼續留在紐約教學。

史特拉汶斯基《意大利組曲》

對於這位沒有什麼商業噱頭的小提琴家,筆者早已估計沒有機會在香港聽到他的獨奏演出。不過,蘇斯曼今次再次應飛躍演奏香港之邀,為法國五月藝術節舉行一場獨奏會,似乎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當然就要好好把握機會去欣賞。這次他自己帶來的鋼琴伴奏,與蘇斯曼一樣,為曾經得過相同的獎項和在林肯中心共事的鋼琴家布朗(Michael Stephen Brown),一起演繹幾首非常熱門的小提琴音樂作品。

兩人的合拍度相當高,布朗自己的技巧及塑造音色的藝術性,剛好柔化了整首作品的耀眼程度。(飛躍演奏香港Facebook)
兩人的合拍度相當高,布朗自己的技巧及塑造音色的藝術性,剛好柔化了整首作品的耀眼程度。(飛躍演奏香港Facebook)

在史特拉汶斯基(Stravinsky)的《意大利組曲》(Suite Italien)裏,蘇斯曼的處理反而不是筆者預料到的。這首較少出現於香港舞台上的小品,本為室樂小組演奏的芭蕾音樂所改編,蘇斯曼用上較為豪邁、大刀闊斧但高雅的線條演繹,將之傾向於史特拉汶斯基本身的節奏穩定、直接、光芒的現代特色,多於作曲家意圖將新古典主義中的古典元素去放大。在第一樂章中,蘇斯曼光彩的琴音甚至比鋼琴的鍵盤調音高上了一絲,令到小提琴的主導地位非常觸目。他直接了當的演繹方法,省減了任何與浪漫、古典或巴羅克風格可以掛鈎的味道,技巧乾淨、氣色明亮。

在第二樂章〈西西里舞曲〉(Siciliana)風格的演繹裏,他堅持這種直接而穩定的品味,個人就稍為覺得,如果放鬆一些,讓音樂自然流暢地順着旋律行走會比較好,而且亦更能與中段較有現代和聲氛圍的素材及撥弦,產生更強的對比。而他這種貫徹的演繹,在第三樂章的〈塔朗塔拉舞曲〉(Tarantella)中,就正好大派用場。蘇斯曼本身在弓法的控制上,過往聽過的水平非常高和巧妙,在這個樂章中,他具有力量而飽滿的小跳弓,無論在音樂表現和音色上,都極之出色,在他手上顯然非常簡單。

不過正如之前說過,他整首作品都採取較為明朗的手法,那在筆者非常喜歡的〈嘉禾舞曲〉(Gavotte)中,他的演奏便略嫌稍欠溫柔,與稍後的變奏對比便顯得較少。而在最後一個樂章裏,像小進行曲的樂章及後半較現代的風格,蘇斯曼本身較為剛陽的演繹便頗為合適,只是5個不同韻味的樂章中,他把溫婉浪漫的氛圍都收歛起來,卻令到本來有更大表現力的機會減低了。他這種演奏模式,令我想起人生第一次聽到小提琴音樂錄音演奏,就是一位同樣來自巴黎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教授Jacques Ghestem,二人同樣帶着剛陽美的演奏風格,非常相似。鋼琴家布朗與蘇斯曼的合作,風格上較他沉厚溫婉,兩人的合拍度相當高,布朗自己的技巧及塑造音色的藝術性,剛好柔化了整首作品的耀眼程度。

布朗熱〈夜曲〉及〈送行曲〉

蘇斯曼亦演奏了兩首較為冷門的小品,法國近代女作曲家布朗熱(Lili Boulanger)所寫《為小提琴及鋼琴而作的兩首樂曲》。兩首難度不高的音樂作品,在〈夜曲〉(Nocturne)及〈送行曲〉(Cortège)風格相異的音樂中,蘇斯曼開始將偏向浪漫和表現音色變化的層面推高,與之前在《意大利組曲》中的氛圍改變,整個小提琴家的氣場亦開始改變。這卻原來是為了之後演奏德布西(Debussy)熱門的《小提琴奏鳴曲》做好準備。

蘇斯曼在德布西這首樂曲的演出,可以說是筆者近年在音樂會聽過最稱心的演繹版本。蘇斯曼光亮細緻的演奏風格,在整首作品中又再大派用場,對於樂句的處理,他貫徹自己較為剛陽的音樂個性,周旋於嬌媚與凌厲的作品素材之中,既能表現樂曲的現代風格,亦能奏出法國音樂的精緻。而且,這首作品本來還不算過於朦朧抽象的印象派風格,所以蘇斯曼的處理,基本上除了合題外,技巧的乾淨清晰,亦在演繹上增添了獨奏者的舞台魅力。

聖桑《D小調第一小提琴奏鳴曲》

不過,相對地較少在香港演出的聖桑(Saint-Saens)《D小調第一小提琴奏鳴曲》,卻是一首極難演繹的作品,亦難演繹出作曲家自己本身浪漫、豐厚、王者風範的瑰麗色彩,只要稍微過度表現,整個演繹就會流於壓逼和粗暴。蘇斯曼沒有刻意將之調節至浪漫,但他帶有力量的飽滿弓法,依然帶着光芒萬丈的亮麗感,只要稍稍在樂句的呼吸上增加留白,或在樂句的抑揚頓挫中釋放一下,就已能夠將作曲家的個人風格的美學展示。

鋼琴伴奏布朗完美的技巧,整體上的演奏都相當低調但卻充滿豐富的音樂感。(飛躍演奏香港Facebook)
鋼琴伴奏布朗完美的技巧,整體上的演奏都相當低調但卻充滿豐富的音樂感。(飛躍演奏香港Facebook)

蘇斯曼在樂曲曲式分段的鋪排,亦令這首作品較容易出現緩衝,從而在連接柔和抒情的段落,過度得更流暢、更顯得優美。整體而言,蘇斯曼在這首作品的處理,自由度不大,但卻依然打出漂亮的一仗。而在第四樂章,蘇斯曼一直以來擅於運用的跳弓,不同力量下塑造出來的色彩變化,在這個樂章中實在嘆為觀止,作品風格上常動曲(Perpetuo)的味道,蘇斯曼除了完全符合了技巧上的刺激感外,對於將之換化成更有抑揚頓挫變化的趣味上,依然是一絕,音色更是漂亮。

這場音樂會中,蘇斯曼大刀闊斧的豪邁美,在節奏上不大搞花樣,讓這場沒有半場休息的音樂會,明快揮灑地由頭帶至尾,令觀眾樂而忘返。這種效果令筆者聯想到,假設在一場兩個小時連中途休息的音樂會,蘇斯曼在所有樂曲中的表現,會否有更多變化呢?鋼琴伴奏布朗完美的技巧,整體上的演奏都相當低調但卻充滿豐富的音樂感,對蘇斯曼的支持、甚至在同步的樂句合作上,兩人所產生的色彩,卻非常美妙。布朗將蘇斯曼的剛陽美,每每能夠加以柔化,兩人的合作令人非常滿意。

Southland Sketches小提琴組曲

而在加奏曲方面,蘇斯曼選了一套又是不見經傳的樂曲──是德伏扎克(Dvorak)當年在紐約的音樂學院時的學生Harry Burleigh所寫的Southland Sketches小提琴組曲的第一及第四樂章。在這套彷如德伏扎克的《第九交響曲》、《小提琴小奏鳴曲》或弦樂四重奏《美國》的作品,蘇斯曼靈活有趣的旋律演繹,將這兩段色彩多端、非常動聽的音樂,展現出令人感到非常愉快的歌唱表現,將整場音樂會推向最美好、最令人牢記的完美感覺!

註:作者評論節目為2024年5月13日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上演的「蘇斯曼小提琴獨奏會 : 法國印象」。

傅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