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中英文學習的位置

中國要發展為教育強國,英文學習的位置需要正視,不能因為國家安全的考慮,就索性減少學習英文的時間。

最近在一次教育沙龍中,戴希立校長提綱挈領地分享了,中國發展為教育強國的歷程及其關鍵內容,筆者之後再翻查有關資訊,更加感受到中國成為教育強國的重大意義與迫切性。從歷史發展角度看,新中國成立以來,全民教育經歷多次改革,背後都有當時最高領導的推動。

在毛澤東主席年代,中國教育任務是掃除文盲,建立學制,尤其是義務教育,以及提出「德智體美勞」的方針。在幅原廣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做好基礎教育,大面積地普及教育,十分難得,成就卓越。當然,敗筆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對教育制度的摧殘。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年代恢復了高考,尊重知識和人才,教育面向現代化。當代不少領導,包括習近平、已故的李克強,都是在恢復高考之後才有機會升上大學的。

江澤民年代提出科教興國及素質教育。前者是導引了中國科技人才的培育及應用科技的高速發展,後者意在基礎教育階段發展全面的人才,可惜是高考的壓力依然,素質教育的落實還有一段路。胡錦濤提出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公平、人人滿意的教育。

民族復興的基礎工程

習近平因為長期主政,有更多機會整體思考和提倡教育的改革。2016年他提出「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2019年又發表「中國建成教育強國2035」文件。

在去年5月29日的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學習會議上,習近平更加具體地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原委及方向,他的原話是「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4組關鍵詞語就是現代化強國、 科技自立自強、全民共同富裕、中華民族復興。由此可見教育強國的重大意義。習近平發言中提到中國整體教育實力近年大幅提升,根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測算,中國在全球教育強國指數中名列第23位, 而2012年只列49位。

習近平因為長期主政,有更多機會整體思考和提倡教育的改革。(Shutterstock)
習近平因為長期主政,有更多機會整體思考和提倡教育的改革。(Shutterstock)

英文弱化的隱憂

習近平有關教育強國的講話,提及6個方面的任務,內容豐富,因為篇幅所限,這裏只能夠就其中第5個方面涉及國際化的項目討論一下:他提出要堅持教育對外開放,要引進來,走出去,要增強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在堅持對外開放的同時,也要堅守安全底線。

筆者認為,建設教育強國,堅持對外開放接觸,吸收不同國家的先進科技和文化,當中外語的學習,尤其是世界最通用的英語的學習,應該很重要。究竟現在的情況是怎樣呢?英語學習在教育中的地位有沒有變化呢?是保持?強化?抑或弱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連續兩屆的人大、政協會議上,有委員提出取消中小學的英語作為主科的建議, 2020年中國教育部門禁止了小學至初中使用外國教科書。實施「雙減」後,大量英語培訓機構結束,中小學英文課時的比例也減少到6至8%,遠遠低於中文(20至22%)、數學(13至15%)。2020年,作為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上海,實施了在小學至初中學期末考試不考英文的措施,理由是減低學生的考試壓力。似乎改革以來的一股英語學習的熱潮,已經退卻了。

但是在民間,在家長心中,特別是中產或以上的家長心中,英語學習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筆者有一個親身的經歷,最近一位來自北京的家長,替子女申請我們私立學校的小學六年班學位,交談之後就發覺他們都不滿意在小學,英文課時大幅減少的現象,由每星期6堂變成2堂,並且有時更被其他科目蠶食,他們只好暗地找人去替子女補習英文。他們都感覺,要增強子女日後升學和工作的競爭力,不能不學好英文。他說這是普遍他們這一類型家長的想法。

他們最後決定把子女送到香港學習(子女是有香港身份證的),就是想他們學好英文。

我的感受就是,中國要發展為教育強國,英文學習的位置需要正視,不能因為國家安全的考慮,就索性減少學習英文的時間。其中一個對應方法,就是國家組合專家學者,重新自編英文課程及教材,這樣就可以控制了課程的內容,不致於完全受制於西方的意識形態。同時,我們還慶幸有香港這一個中國的特區,在教育方面對內地人有一定的吸引力,其中一點就是重視英語的學習。不過,從中國長遠發展來說,英語學習在基礎教育中的位置這個問題,需要國家領導民意代表,以及教育界認真思考。英文弱化的情況,希望只是一個暫時性的現象吧。

曹啟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