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政府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旨在發展香港北部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去年《施政報告》進一步指出,北部都會區(北都)的規劃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為主軸,成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節點。北都覆蓋元朗和北區,佔香港總面積三分之一,預計提供約3000多公頃新發展用地,並創造超過50萬個新工作職位,可容納250萬人口。北都將發展成為國際創科新城,確立「南金融、北創科」布局,完善香港空間規劃。
溝通不周 願景恐淪紙上談兵
政府以產業發展為導向,規劃及提供北都內用地,推動創科、現代物流、環保、建造、漁農、醫療 / 生命健康科技 / 中醫藥、旅遊、專業服務、教育、藝術、文化和體育等多個產業的發展。當中,創科發展為政府重點關注,新田科技城的發展規模相當於17個香港科學園,而流浮山亦會預留土地發展數碼科技樞紐,創建規模媲美數碼港的創科設施地標。
然而,香港已有科學園及數碼港兩個創科設施地標,但多年來其推動創科發展的成效不彰,而內地創科企業大多已落戶深圳前海區和南山區,更擁有成熟技術及人才。有見及此,政府應積極與各省市緊密溝通,制定具體計劃吸引內地創科企業落戶北都,同時明確分工各創科設施地標,令新發展用地能有效促進大灣區創科高質發展,否則北都的創科願景恐淪為紙上談兵。
公私營合作 利用市場力量開發
另一方面,北都發展涉及大規模收地、填塘及開展工程,前期收地工序將耗資龐大。為達致整體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政府去年底成立大型項目融資委員會,由財政司司長、局長、金融管理局總裁等政府官員組成,以審視創新融資方案。然而,自委員會召開首次會議以來,尚未公布具體融資方案或後續跟進措施。事實上,政府可考慮公私營機構合作模式,為市場提供誘因,利用市場力量協助開發北都土地,以紓緩融資壓力。
此外,北都發展亦涉及潛在法律風險。環保署於今年5月有條件批准新田 / 落馬洲發展樞紐的環評報告,但多個環保團體早前聯署批評報告錯漏及違反法定要求,若環團提出司法覆核環評報告,相信對北都發展進度產生重大影響。政府必須妥善處理,確保北都發展策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