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將於6月15日(星期六)起,舉行香港平面設計之父石漢瑞的個人展覽「石漢瑞:化圖為語」。是次展覽精選石漢瑞最具代表性的項目,藉此表彰他影響甚巨的平面設計語言,並追溯香港逾60年的發展歷程。
同日下午2時半M+會堂將會舉辦免費講座「對談:石漢瑞」,由石漢瑞及本地設計師兼作家博之俊主講。講座將探討石漢瑞的平面設計之道,並分享他一些情有獨鍾的項目。講座將以英文進行,現場提供廣東話即時傳譯。M+商店亦特別推出一系列展覽限定商品,從不同角度呈現石漢瑞的標誌性作品。限定商品包括單肩袋、T恤等。
著名品牌標誌 出自石氏手筆
滙豐銀行的紅白六角形標誌、渣打銀行的鈔票設計,還有多間著名香港公司的標誌,都是出自石漢瑞的手筆。石漢瑞於1934年在奧地利出生,自1961年起遷至香港生活及工作。他師承美國著名設計師保羅.蘭德,其平面設計深受從蘭德身上學到的原則影響。石漢瑞開創獨特的圖像傳意方式,以敏銳的視覺巧妙地將不同文化元素並置,從而設計出趣味盎然、出人意表且耐人尋味的作品。
「石漢瑞:化圖為語」展出200多件來自M+藏品系列和石漢瑞個人收藏的展品,展示他由1960年代至今最重要、最廣為人知的設計。此展覽為「包陪麗、渡伸一郎展覽系列」的第二個展覽,該全新展覽系列重點介紹歷史上的重要藝術家和時刻。
華安雅:香港視覺文化的重要一環
「石漢瑞:化圖為語」展覽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石漢瑞的成長歲月及早年在港的經歷。1938年,石漢瑞一家因德國吞併奧地利而被迫離鄉背井。他在紐約接受教育期間,接觸到當時一些頂尖藝術家,其後更在耶魯大學藝術學院師從美國著名平面設計師保羅.蘭德。1961年,石漢瑞獲派往香港開設The Asia Magazine香港總部。1964年,他在港自立門戶,成立圖語設計有限公司(現石漢瑞設計公司)。
展覽的第二部分展出M+石漢瑞項目檔案的精選作品,展示他的設計如何反映香港的發展,並體現市民日常生活的變化。從海運大廈、康樂大廈(現怡和大廈)等重要地標,以至各種宣傳推廣香港的活動、消費品、銀行、酒店和私人會所,這些精選項目呈現了香港一些歷久彌新的品牌形象。
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表示:「我們很高興在M+表彰石漢瑞的非凡人生及輝煌事業,他是香港以至國際的平面設計先驅。他那令人耳目一新的跨文化設計,深植於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並將這座城市搬上國際舞台。他的作品是香港視覺文化的重要一環。是次回顧展是M+團隊多年來努力建立石漢瑞項目檔案的研究成果。我們致力訴說亞洲的視覺文化故事,並擁有這位世界知名平面設計師最豐富全面的檔案藏品。」
石漢瑞:香港賦予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
「石漢瑞:化圖為語」由M+香港視覺文化策展人彭綺雲及副策展人鄭秀慧博士策展,並由M+策展助理王天樂和M+實習生鄭澔力協力。
彭綺雲表示:「此展覽闡述石漢瑞作為多元文化及跨文化設計的先驅,善於將自己在藝術及設計方面接受的現代主義訓練,融入他對亞洲歷史及本地語言的深厚認識和敏銳體察。此展覽不僅展示石漢瑞自1960年代以來最重要的項目,更追溯其成長歲月以及他怎樣與視覺藝術結下不解之緣等鮮為人知的故事。我們藉着展示他的重要設計項目,邀請觀眾發掘他的作品在過往幾十年間如何形塑香港的視覺特色,並反映這城市的社會及經濟發展。」
石漢瑞表示:「M+是扎根亞洲的視覺文化博物館,能夠在此舉辦個人展覽,見證我的創作歷程和作品,我深感榮幸。香港一直是我的家,這城市多年來賦予我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能夠為香港各方面革新的發展出一分力,我深感自豪;另外,我也期盼能藉這次回顧展,讓全球觀眾了解圖像傳意的藝術,並以新的思考角度視之為香港視覺文化的一部分。」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