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第二屆「裕澤香江」高峰論壇在香港舉行。據香港政府新聞公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論壇晚宴上宣布,香港財富傳承學院將推出一項新的慈善項目計劃──「Impact Link」(iLink),「藉此建立一個優秀慈善項目資料庫,以吸引、精選並展示一系列高潛力、高社會效益的慈善項目。」司長指由於香港在此範疇有良好往績,相信iLink不但能成為慈善項目的資訊平台,更有助慈善事業的相關持份者建立聯繫,幫助資產擁有人作出評估及明智抉擇。
先於理財用財 慎防本末倒置
近年來,香港政府在推動財富管理業務、設立家族辦公室或慈善中心等均不遺餘力,相信對吸引投資、發展財富管理產業具一定作用。筆者在論壇舉辦之日亦於《信報》發表文章,建議特區政府應該把香港打造成全球慈善基金中心,此構思與財富傳承學院及iLink的方向不謀而合。不過,筆者認為在大力推動慈善項目之前,必須先滿足3項更先決的條件:慈善基金中心主要為「用財」,要有財可用,香港須擁有「生財、聚財、理財」之能,這「四財」既有先後次序,亦互相扣連,若未能按部就班,成效必會大打折扣,甚至窒礙發展。
簡單而言,要做慈善,推動公益、救濟、文教活動,先決條件是有錢,所以須以生財為先,捨此難以為繼;聚財則是吸引更多財富來港,激活經濟、連通金融;有了生財和聚財,便須妥善理財,注重回報之餘亦要兼顧風險,令投入慈善基金的錢可以愈滾愈多,以錢生錢,達至永續發展目標。當財富來源不絕,分財散財的慈善工作才能有目標有系統地推行,亦能令慈善基金發揮最好效果,善長及家族名聲可歷久長存。現時政府重點推動的iLink,着眼點是理財和用財,屬「四財」之末,難免令人擔心新項目是否對焦失準、本末倒置。
政府減少干預 主動尋找資源
筆者認為,要打造香港作為全球慈善基金中心的根本在於生財和聚財。直白點說,便是賺錢及吸引更多財富來港的能力,形成群聚效應。香港由小漁村演變成國際金融都會的發展過程,便是香港具生財能力的明證,由於商業和經濟保持長期發展,因此能吸引四方資本來港投資營商,移民湧入則成為人力資源,當各行業開始成長,銀行、保險及股票市場亦隨之壯大,負責理財的專業團隊應運而生。其間,香港賽馬會、東華三院、公益金等慈善組織及大量慈善基金先後創立,並日趨成熟,社會亦逐步培養出樂善好施、熱心公益的文化。
要令香港繼續發揮巨大的慈善軟實力,當先要保持香港過去生財聚財的優勢,亦要因應當前形勢培育及發掘未來生財聚財的機會。要保持生財聚財的優勢,政府既要如過往一樣,維持資金、資訊、人才、貨物等自由來去,繼續讓市場因應利潤多寡、效率高低的原則運作;要發掘生財聚財的機會,則需要政府主動出擊,協助尋找新資源、開拓新市場,並推動科技創新與發明等。前者較傾向政府減少干預、後者需要政府積極扶持協助,或是在政策代為打通經脈、創造條件,兩者須兼收並蓄。
提供稅務優惠 激活金融市場
經歷多年疫情衝擊,在走出疫情陰霾的過程中,香港經濟增長雖未及預期,較一些發展中經濟體遜色,但相對於歐美日韓等地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加上有國家經濟的強大後盾,所以生財的力量與基礎仍強,不應妄自菲薄。另一方面,香港的股票市場過去持續低沉,表現較美日韓等股市遜色,物業樓宇市場亦從高位回落不少,這都對香港聚財能力有一定打擊,但近期一來樓市因「撤辣」而趨穩定,二來恒生指數在一度跌穿15000點後已呈止跌回穩之勢,因此同樣毋須看得太淡。換個角度看,慈善基金以恒久致遠為目標,關注是長遠的發展,現時香港股市低迷、樓市回落,且已有見底回升之勢,因此未嘗不是基金趁低吸納,以較低成本開展的大好良機。
總結而言,要打造香港作為全球慈善基金中心,須從生財與聚財的根本入手,根本固則枝葉茂。雖然現時香港經濟增長有待提升,但是底子壯、生財能力強,前景向好,金融市場的基本因素亦十分穩固,潛力尚未完全發揮,低位可視為吸納良機。際此關鍵時刻,政府若能推出一些吸引慈善基金到港創設的誘因,例如仿效新加坡給予大幅稅務減免的優惠,或免除慈善基金投資股票或物業買賣的釐印費等,必然有助於吸引更多慈善基金來港落腳投資,激活金融市場,帶動經濟發展,然後進一步將慈善基金推上更有質素、更好發展的更高層階,造福香港、內地及海外社群。因此,將香港打造成全球慈善基金中心的重點,不應止步於「建立資料庫、精選慈善項目」等理財散財部分,反而應該更加積極,視之為尋找新資源或開拓新市場,與生財聚財同步進行,相輔相成,這樣才是政府該走的方向,政策上給予扶持協助,亦合情合理。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