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tiŋ33)
粵語「聽」(音「tiŋ33」)有「等候(不好的結果)」的意思。如「你咁做法聽撞板都得嘞」就是「你這樣做必定會碰釘子」。劉扳盛《廣州話普通話詞典》「聽」條ting3︰「粵聽候;等着 你實聽俾人鬧(你等着捱罵吧) / 呢勻你實聽衰(這趟你注定倒霉)。」「聽」這個用法是於古有據的。
《元語言詞典》「聽」條(音ting1)︰「1等;待。《謝天香》一[金盞兒]白︰『賢弟,不成管帶,只聽你他日得意,另當稱賀。』」《新華方言詞典》「聽」(音ting1)條︰「2副詞。聽任;聽憑。如呼和浩特︰我甚也不管了,聽你做主哇。」讀者可能留意到︰普通話把義為「待」的「聽」讀作陰平,而粵語却讀成陰去。那麼會不會是粵人弄錯了其聲調呢?對於這個問題,筆者的看法如下。
《廣韻》,「聽」讀平聲(青韻‧他丁切)時,只有「聆」義,而讀去聲(徑韻‧他定切)時,則既有「聆」義,又有「待」義。今日的粵語正能與《廣韻》的音義對應︰當「聽」解作「聆」時,粵音既可讀陰平「tɛŋ55」(口語),而同時「讀書音」則既可讀陰平「tiŋ55」,亦可讀陰去「tiŋ33」;當「聽」解作「待」時,則只讀陰去「tiŋ33」。由此可見粵音正反映《廣韻》對「聽」字音義的處理方式。
讓我們再看看「聽」字普通話的讀法,《現代漢語詞典》透露了很重要的信息。這部內地最權威的現代中文詞典音「ting1」的「聽」條云︰「3動(舊讀ting4)聽凭;任凭︰聽任|聽便|聽其自然。」其實所謂「聽凭」、「聽其自然」的「聽」,就是「待」的意思。「聽凭」任何人做任何事,就是「待他(自由地)做(而不加阻撓)」的意思。「聽其自然」就是「待其自然(發展)」。我們也該特別留意在《現代漢語詞典》「舊讀ting4」這個說明。這個說明正與粵語與《廣韻》對應。只是現時的普通話改變了原本正確的舊讀,遠離了古代的正讀而已。(如果大家還記得筆者提到過的「音義錯配」的話,普通話放棄了「聽」的「舊讀」,轉用新讀,其實就是音義錯配的結果。)
如上所述,粵音往往傳承了古音,而我們卻有些人總以為方言字音亦當以普通話為準,於是拿普通話讀法改變粵語讀法,這真可謂愚不可及!希望以後我們再不會聽見有人把「評估」讀成「評姑」,把「邊陲」讀成「邊除」,把「隨時」讀成「誰時」,把「大使」讀成「大市」,把「縱橫」讀成「眾橫」!
聽聞(tɛŋ55 mɐŋ55)
粵語「聽聞」就是「聽說」的意思(這時的「聽」不讀讀書音「tiŋ33」而讀「tɛŋ55」)。如「聽聞新來(音「離」)嗰個英文老師係博士來(音「離」) 㗎喎 」就是「聽說新來的那位英文老師是有博士頭銜的」。劉扳盛《廣州話普通話詞典》「聽聞」條︰「粵聽說。」《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聽聞」條,標明為「書面語」。換言之,在普通話口語裏,「聽聞」一詞並不存在,而在粵語裏,它卻是一個常用詞,而且是個其來有自的雅詞。
明 姚茂良《張巡許遠雙忠記》第三十五齣《寇滅》︰「[繞池游]……事不三思終有悔,氣能一忍便無憂。……聽聞回鶻又投降大唐,同大將郭子儀、李光弼領着大軍到來征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