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的青年挑戰:教育、心理與復甦之路

香港的學校正在迅速恢復正常,各種課後活動和比賽如雨後春筍般洶湧而出,讓學生們有機會追回失去的時光。筆者特別感動的是,無論是活動單位還是學校老師,都毫不計較地付出,希望陪伴學生成長。

近日,筆者翻閱了 OECD 在 2020 年中發布的報告Youth and COVID-19: Response, Recovery and Resilience。這份報告從全球視角深入剖析了疫情3年對年輕人教育、心理、就業等多個方面的影響,並提出了針對性的策略和建議,旨在支持青年在疫情後的恢復與成長。接下來,我想結合香港的教育和學童心理情況,與大家分享一些想法。

挑戰與創新並行

疫情無疑給全球教育系統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導致學校停課、考試取消,線上學習成為了常態。在當時的香港,從幼稚園到大學,都暫時轉為了線上授課,各式各樣的線上學習方案應運而生。科技的發展讓學生們能夠足不出戶進行實時課堂,與老師和同學在線上空間互動。然而,線上教育的品質參差不齊,學生的參與度也不盡如人意。因此,香港教育界在設計和實施在線教育時,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線上討論、即時互動、小組協作、線上實驗、虛擬模擬等方式,為學生創造更多的互動機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同時,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技術,我們可以精準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指導,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提高學習效果。此外,線上教育也應注重實踐教學的融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同時,線上教育的設計還需要注重評估和調整,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鼓勵學生和教師積極參與,定期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滿意度,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確保教學效能不斷提升。

青年的心理健康同樣重要

除了教育方面,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在疫情期間也愈發突出。由於社交隔離、學習壓力等多種因素,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香港教育界應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援和輔導,幫助他們應對疫情帶來的心理壓力。同時,政府和社會組織也應加強對青年人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支持,提供心理諮詢和疏導服務,幫助他們緩解疫情帶來的心理壓力。同時,通過舉辦線上線下的社交活動,促進青年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緩解孤獨感。鼓勵青年人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發揮他們在疫情防控、社區服務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這不僅有助於提升青年人的社會責任感,還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疫情給全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青年群體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受到的衝擊尤為顯着。但青年人也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和創新精神。通過加強教育支持、促進就業創業、關注心理健康和提升社會參與度等策略,我們可以幫助青年人更好地應對疫情挑戰,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共同發展。香港的學校正在迅速恢復正常,各種課後活動和比賽如雨後春筍般洶湧而出,讓學生們有機會追回失去的時光。筆者特別感動的是,無論是活動單位還是學校老師,都毫不計較地付出,希望陪伴學生成長。

筆者讀後有感,在過去不足一年,學校迅速復常,100多個課後班組,不分周末的活動和比賽,讓學生追回過去的日子。唯筆者所見,少部分家庭支援比較薄弱的學生需要更多的時間把學習的底子慢慢的再建立起來。家長和老師們可以在旁打氣,但不能拔苗助長,與學業同仁共勉。

鄭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