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經驗告訴我,新人若能有個好開始,就算不是成功了一半,也是走向正途的一大步。怎樣走好這一步,啟蒙的導師(Mentor)就擔當了很重要的位置。
有次在美國人才發展協會的亞太年會上,內地科網龍頭騰訊的代表分享了其迎新培訓的心得,是要求每位新人走訪一位在職的師兄師姐,通過雙向的交流和互動,理解團隊核心價值及融入公司文化,然後回到迎新課堂匯報體驗和收獲,結果後輩都說學習立體貼地,而舊人在重溫本身足跡中也都受益。
這令我想起經典電影《暴雨驕陽》(Dead Poets Society),主角羅賓威廉斯演活了一位春風化雨的中學英文老師。啟蒙手法活潑跳脫的他,在詩歌的第一堂課上,先讓學生讀出課本有關評價詩詞的基本文學準則。鏡頭一轉,老師二話不說,要全班同學都把詩詞理論的第一章撕掉。突如其來的要求,教全班包括在發呆的學生都措手不及,可是在老師的堅持下,只好半信半疑地照辦。
老師然後和同學靠攏在一超,真摯地、慢慢地吐出學習這一科的真義──念詩寫詩不是「貪得意」,而是傳承人類千古以來對生命的熱切追求;做名醫、大狀、商家,固然高尚,卻重在生計,只有像詩詞的善美華章,或者人世的恩愛纏綿,才讓人活得有意思。「在千古舞台上,你可以留下一首半句對人生的詠嘆」老師娓娓道來。「你的那一首會是怎樣的呢?」(The powerful play goes on and you may contribute a verse. What will your verse be?)至此,一張張少年人的臉上,漸漸露出豁然開朗的神情。
這打開迷思的關鍵「呀哈一刻」(The A-ha Moment),和華人所謂的茅塞頓開以致「盡信書不如無書」類同。要是沒有了點燈的人,從混沌到澄明的這一刻,不曉得要兜轉多年,方有機會出現,甚或永遠不會出現。
不少看重人才的企業,在正規培訓以外,都會成立導師制度,顧及資源運用每多針對重點明日之星。但就我所見,新入職的前線員工需求更為殷切,公司若能安排富經驗的老手員工,以過來人的導師身份,為新手「指點迷津」,協助掌握職務的訣竅,更快上手融入工作,發揮本身的才能和生產力,此舉對推動團隊歸屬感及公司文化,更大有裨益。
亦師亦友的導師,身份或許各異,使命殊途同歸,讓後輩少花走歪走遠的冤枉氣力,以及跌撞犯錯的代價。今天的職場老手,回想那些年初出茅蘆時,面對工作適應不知從何入手的沮喪,或者顧此失彼的惶惑,應能感同身受。所以,當我們看見新手有着自己當年困頓的身影時,還請暫停抱怨,把握機會挺身而出,通過言傳身教,好好負起師兄師姐的責任。
原刊於《JMEN》,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