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13:18:4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求學主角的逆轉

以前「求學的主角」是兒童,是學生;時移勢易,現時「求學的主角」有時變了是家長,是教師,兒童並不着急於學習,更不熱衷於在學校的學習,因為學校不再是他們求學的唯一途徑,還有五花八門的媒體引導他們在網絡世界天天去「求玩」,都可能將學校教育比下去!
從前社會資源不足,求學讀書是富裕家庭子女的專利,只有他們才有機會接受正規教育,而普羅大眾的子女,能夠讀書的機會甚微;若他們想讀書,便需千方百計才能抓得住讀書的機遇!
 

70年代免費教育 學生力爭上游

 
筆者出生於60年代初期,每月交學費的情境仍深印在腦海中,有些家庭沒有送子女上學,就算是有資源的,也只是送兒子讀書,而女兒是沒有機會的;幸好在1971年香港開始實施了六年免費教育,所有兒童不論家境如何,不分男女,都可以接受小學的基礎教育。
 
在那個年代,學以致用是非常明顯的,求學動機是殷切的,例如:讀小學期間所學到的中文,足以幫家人寫信回鄉,省回給別人代寫的金錢;懂得閱讀房屋署派發的文件是很派用場的;當家人購買物品時,學校所教的加減乘除,亦可使兒童有表現學習成果的機會,更可獲得家人或親友的稱讚,令學習的滿足感經常出現!
 
在1978年,香港推行九年免費教育,從此,所有學生都可以免費享受初中的教育,但在這階段仍是學生比學額多,大多學生為了力爭上游,都要面對中三淘汰試,成績較為優異的才可以繼續升學,否則,要尋找多元化的求學機會,如日間工作,工餘讀夜校。
 

教學終逃不過供求定律

 
隨着香港經濟的發展,在2006年開始,學前教育引入了學劵制度,雖然不是等同免費教育,但大部分家長都可以因為子女入讀幼稚園而獲得學費上的資助;在2008年開始,香港更有12年免費教育,整個小學及中學教育都是免費的,兒童似乎可接教育的機會是愈來愈多,而所涵蓋的年齡又愈來愈長,究竟對教育界及莘莘學子產生什麼化學作用呢? 
 
雖然教育應該有祟高的理想,學生要尊師重道,「求學」是一個動詞,主動性應該放在學生身上,但教育最終也逃不過供求的定律,當需求大於供應,壓力便落在需求的一方,他們會出盡法寶尋找滿足自己需要的渠道;相反地,當供應大於需求時,壓力便落在供應的一方。
 
現代家庭生小孩的比例愈來愈小,學生的人數持續下降,導致幼稚園、小學以至中學,縱使是免費的,都曾在不同的年份出現收生不足,因學額過剩而被迫殺校;瀕臨殺校邊緣的教職員,為了生存便需要設法開拓收生的來源,絞盡腦汁吸引家長及學生!
 

學習壓力愈見沉重

 
縱使現在仍有家長覺得要尋找合適學位,是絕不容易,這只是家長期望更優質的教育而已;當家長找到心儀的學校時,究竟子女是否真的喜歡上學呢?他們學完的數學,只要一張八達通便有機會令他們英雄無用武之地;他們在學校所學的常識,可能不及他們在網上瀏覽的那麼豐富及自由。
 
另一方面,他們在學校要面對很多的學習壓力,要默書,要測驗,要考試,面對一年又一年的考測的壓力;無可否認,現今的學習壓力是愈來愈大,過去文盲可以有工作或生存的機會,就算真的要讀書,40年前小學畢業的便可當消防員,中五畢業亦可當政務官。
 
但時至今日,不計算大學,讀書的年數不是六年,也不是九年,而是最基本的15年教育,從幼稚園直至中六畢業,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歷程;對於一些學習有困難或學習動機不強的兒童來說,問題更顯得嚴重!
 

看清「求學的主角」

 
以前「求學的主角」是兒童,是學生;時移勢易,現時「求學的主角」有時變了是家長,是教師,兒童並不着急於學習,更不熱衷於在學校的學習,因為學校不再是他們求學的唯一途徑,還有五花八門的媒體引導他們在網絡世界天天去「求玩」,都可能將學校教育比下去!
 
究竟我們是否應該讓教育界汰弱留強,減少供應便可;從教育的專業道德來說,我們不能減少教育的供應;雖然,過去的殺校潮真的可以減少學額過剩的問題,但絕不能扭轉兒童求學的主動性。
 
請看看青少年上網或幼兒學習玩遊戲機是何等用心,是如何努力不懈?事實上,他們仍有很強「求玩」的動機,只不過他們是走出教育制度外,遠離教育場所去為了「求玩」才去「求學」,這正新生代的價值觀。
 
現在,教育界,家長們及社會大眾等,要一起努力思考在現今的社會意識形態下,如何吸引學生在傳統學校制度內產生學習動力,還要他們長時間維持在這種狀態?大家真的需要花時間集思廣益,透切分析「我們求他們學」的角色及策略,如何不斷營造一些讓他們學以致用的機會,參加一些與生活接軌的課程!
 
(封面圖片:設計圖片;Pixabay)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