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財政預算需量入為出 恢復收支平衡

從縮減開支(節約)的角度看,民眾一般的感覺是公務員及由公帑資助的各類機構(包括行政/立法/司法,以及醫衞/大學/房屋等)高官/高層/高管的薪津福利,相對市場而言已經明顯偏高,適宜及時研究減員減薪。

最近有關香港特區政府財政狀況的報道甚多,千頭萬緒。問題是,過去5年內有4年出現財政赤字。一方面,財政儲備從2018/19年度錄得最高的11709億(港元,下同)下降至去年11月的6707億(預期2023/24年度的財政儲備結算時會回升到7630億),5年時間銳減了4079億元。另一方面,政府支出從2014/15年度的3962億上升到2022/23年度的8105億。政府收入過去10年只增加了30%,支出卻翻了一倍以上(104.6%)。

從傳統公共財政理論的靜態角度看,財政儲備總額(庫存,7630億)仍然與年度支出(流量,8105億)相若,看似問題不大;但從動態角度看,10年來的逐步惡化已經亮出黃燈,政府似乎需要採取穩健措施,預為之計,2024/25年度要恢復收支平衡,甚至要略有盈餘。

恪守量入為出 進行調整

基本法規定要恪守量入為出的財政紀律。者身在江湖之遠,對實際情況了解不深,數據細節不在手上,只從遠觀及宏觀角度,提出以下幾點看法,認為從大局着想一定要予以充分考慮。

第一,增加收入不宜牽動民間情緒。採取加稅的方法,不論是物業稅、薪俸稅、資產增值稅、遺產稅、印花稅、汽車首次登記稅等,對市場的預期心理效果有負面影響,尤其在現時內外環境欠佳,樓市股市低迷的時刻,宜謹言慎行。

第二,增加收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發債。現時政府負債的水平仍然偏低,政府債務負擔與本地生產總值(GDP) 的比率在全球範圍屬於較低水平,利率負擔亦相對偏低,絕對無需擔心負債過高。特區政府發行中期至長期債券,應頗受市場歡迎。政府的財政儲備體量只要能夠維持在12個月的政府開支總額之內,已屬相當穩健。在筆者的記憶中,回歸前的流金歲月,這比例更曾一度高達18個月,那些年的財政基礎如此穩健,在全球範圍幾近絕無僅有。

第三,從縮減開支(節約)的角度看,民眾一般的感覺是公務員及由公帑資助的各類機構(包括行政/立法/司法,以及醫衞/大學/房屋等)高官/高層/高管的薪津福利,相對市場而言已經明顯偏高,適宜及時削減公務員及公營機構的編制,研究減員減薪。如果高薪領導階層帶頭減薪,這樣做估計能夠給予市民大眾共渡危機的良好感覺。

20多年前,政府為了應對財赤採取過不少措施。2000/01年度的財政預算,提出過3年內減省5%的公務員職位,推行自動退休計劃,暫停招聘公務員,同時要求相關部門檢討編制及裁減冗員。2003/04年度的財政預算,提出過為期3年的凍薪減薪方案,3年內減10%公務員編制,同時推行第二輪自願退休計劃。這些措施都可以考慮再採用,估計會得到市民的支持。粗略預估,幾年間大約可減低政府的累積支出高達100至150億元。個別公營機構(例如地鐵)可以考慮釋放小量股權讓市場購買,目標設定在100至150億;如果划算,值得推行。這樣一來一往,開支減少,收入增加,對政府財政的正面影響或會高達200至300億元。

如此這般量入為出,經濟恢復健康增長,加上發行債券,就能夠達到收支平衡,甚至略有盈餘,市民樂見其成,一定衷心支持。其他細微末節的擾民做法,最好可免則免,先想清楚。以上宏觀建議不知道對不對,僅供特區政府和立法會議員參考。

原刊於點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關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