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未來的台灣大選

立法院三黨不過半,已成為島內政治的新格局:民進黨失去立法院控制;國民黨雖成為立法院最大政黨,只不過在柯文哲的民眾黨取得關鍵少數下,實際意義不大,反而青年選票流失與政治版圖萎縮,已為國民黨敲響了警號。

筆者知道現在才談台灣大選是遲了一點,不過稿期所限,還望大家見諒。

今屆大選的選舉氣氛不止十分冷淡,簡直是相當弔詭:假如沒有造勢大會和街上的流動宣傳車,根本不知道選舉正在進行,街上連旗幟、橫額也看不見。打破悶局的是1 月9 日台灣國防部對中國大陸發射衛星飛越台灣,以手機短訊形式發出「國家級警報」,警報最初的英文翻譯更把「衛星」誤譯為「導彈」,引起了相當的議論。不過到了第二天,前總統馬英九接受《德國之聲》在同月8 日的專訪時,提到「兩岸關係必須相信習近平」,引發各界熱議,迅即遭到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切割,並不讓馬英九出現在選前之夜台上(最後馬英九沒有出現)。選後,馬英九的失言被認為是侯友宜敗選的重要原因,這亦可能是今屆大選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

「三強鼎立」下須新研判

大選前,馬英九力促藍白合作但最終破局,令人猜測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會否被棄保;而藍營在選舉最後幾天也集中打「棄保牌」。但只要在當地稍為感受一下,便會了解到柯文哲具有相當的競爭力與支持度,島內也有一種求變的呼聲,希望有藍綠以外的選擇。這一切已足以令其支持者支持到底,排除了棄保的可能。在這種認識下,再加上馬英九的言論,局勢在選前最後幾天其實已變得明朗,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勝選可期。

至於有關得票率的討論,儘管賴清德得票率僅超過四成,是近20年來得票數最低的總統,得票率亦未過半,但在3 名有力的候選人競爭下,當選者得票不過半其實十分正常,值得參考與比較的可能只有2000年總統選舉。說民進黨不能代表島內主流民意也許是對的,不過賴清德在「三強鼎立」下當選,並且終結過去8年一次的政黨輪替傳統也是事實,有着更深的象徵意義。

有關今次選舉結果,不少評論都已經分析過,所以筆者希望在下文集中討論柯文哲的全面崛起,以及民眾黨成為關鍵第三黨 ;加上賴清德在台獨問題上不會鋌而走險,並將建立和採行一種新的「維持現狀」,過程中將會吸收國民黨的「不統、不獨、不武」論述與政策。以上兩者皆會令前途黯淡的國民黨雪上加霜,為此大陸的兩岸政策有必要做大規模調整。

國民黨雖成為立法院最大政黨,但在柯文哲的民眾黨取得關鍵少數下,實際意義不大,反而青年選票流失與政治版圖萎縮,為國民黨敲響了警號。(Shutterstock)
國民黨雖成為立法院最大政黨,但在柯文哲的民眾黨取得關鍵少數下,實際意義不大,反而青年選票流失與政治版圖萎縮,為國民黨敲響了警號。(Shutterstock)

柯文哲的全面崛起

立法院三黨不過半,已成為島內政治的新格局:民進黨失去立法院控制權,無法繼續「完全執政」;國民黨雖成為立法院最大政黨,只不過在柯文哲的民眾黨取得關鍵少數的情况下,實際上意義不大,反而青年選票流失與政治版圖萎縮,已為國民黨敲響了警號。

綜觀選舉前一晚各陣營的造勢大會,柯文哲及民眾黨大會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行,據非正式統計有約35萬人出席。但更值得留意的是會場都是年輕臉孔,看得見他們即使知道柯文哲難以取勝,仍義無反顧地支持他,場面令人動容。賴清德及民進黨大會在板橋舉行,但據稱出席人數只達25 萬。至於侯友宜及國民黨大會也在板橋舉行,筆者的朋友說看見會場內椅子很多,揶揄國民黨早已老齡化的選票基礎──椅子一多,影響參與人數,氣氛便會大打折扣。

不少評論都指出,柯文哲在「藍白合」破局後,仍吸走了綠營及藍營近370萬張選票,可見他已成功開拓出傳統藍綠之外的第三政治板塊。而柯文哲以年輕選民為主的票源,亦明顯反映出年輕選民及中間選民都流向了他那邊,所以已開始有聲音認為民眾黨這股崛起的力量,一定程度代表着台灣未來的趨勢。隨着國民黨與民進黨相繼老化,加上柯文哲能夠吸走民進黨超過250 萬票的能耐,已足以讓北京重新評估島內局勢及其兩岸政策。

新的「維持現狀」正在形成

賴清德在投票日宣布勝選,在國際記者會致辭時,提出要「維持台海的和平穩定」,將依照台灣的「憲政體制,不卑不亢,維持現狀,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用交流取代圍堵,對話取代對抗」,自信地與大陸展開交流合作。

國民黨建基於九二共識的「維持現狀」,在今屆大選已證實是沒有市場;而馬英九的「相信習近平」,更成了票房毒藥。(Shutterstock)
國民黨建基於九二共識的「維持現狀」,在今屆大選已證實是沒有市場;而馬英九的「相信習近平」,更成了票房毒藥。(Shutterstock)

一聽之下,還以為是國民黨的勝選致辭。這背後反映出一種新的「維持現狀」正在形成;而最重要的是,這種新的「維持現狀」已經再非建基於九二共識,而是建立在新的政治現實之上,包括:中美皆反對台獨、美國對台灣的支持與軍售、島內各大政黨及民眾對維持現狀與和平的共識,以及台灣實質上已是個「獨立政治實體」。以上種種新現實,導致中短期內誰也無法改變台海現狀,因此賴清德也樂於發表上述致辭,並明確表示台灣「已經是主權國家」,沒有再宣布台灣獨立的必要。即使選後大陸再次祭出《反分裂國家法》,賴清德也知道奈何不了他,反正他不會越界犯險,相反台獨分子對獨立的期望卻大大降低了,讓賴清德更方便交代。

未來再一次被改寫

反觀國民黨這邊,建基於九二共識的「維持現狀」,在今屆大選已證實是沒有市場;而馬英九的「相信習近平」,更成了票房毒藥。假如民進黨繼續吸收並改造國民黨的「不統、不獨、不武」論述,台灣民眾進一步對與大陸交往失去興趣,長此下去國民黨不止是前途黯淡,甚至將出現存在危機(existential crisis),這對於大陸的兩岸政策將會是個巨大打擊。

事實上,在這次選舉中,一國兩制已淪為三大政黨向中國大陸說不的藉口與動作,台灣民眾對香港議題也顯得漠不關心──沒有了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大陸在台灣政治中連一個着力點都沒有。不過我們也清楚,大陸在這次大選中很克制,文攻武嚇並不多,顯然它也了解到干預只會愈幫愈忙。這也是個學習過程,對今後調整其研判及兩岸政策,應可帶來一些正面影響。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袁彌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