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型曲線

大家還記得張德培嗎?在退下職業球員生涯後,這位著名網球手認為比賽到自己發球時,一定要好好把握與發揮,才能保住發球局,最終獲勝。倘若賽場有如人生,你掌握了自己的發球權沒有?新年伊始,是時候好好思索了。

記得有年護膚品的廣告片中,中年女星自信地面對鏡頭,說只要勤用該款產品,美好身段的S型曲線就會重現。產品成效要問過用家才能知道,但對於衣帶漸寬的中年明友來說,要追求的除了身型和外觀外,還有另一條可能更為重要的内心曲線。

S型曲線理論認為個人和企業,都應在第一條成長曲線尚未到達頂峰時,就該及早籌謀,開始第二條曲線。(天下文化)
S型曲線理論認為個人和企業,都應在第一條成長曲線尚未到達頂峰時,就該及早籌謀,開始第二條曲線。(天下文化)

管理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先後在著作《覺醒的年代》(The Age Of Paradox)和《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中,提出S型曲線(Sigmoid Curve)理論。他認為個人和企業,都應在第一條成長曲線尚未到達頂峰時,就該及早籌謀,開始第二條曲線,爭取試驗和學習的時間,才能持續提升及發展。

在領導力研習坊上,出席的企業高層主管經常訴說時光匆匆,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而且往往處於下風。我便會反問:如果有時間,你會做些什麼?不少人説會去一次痛快的長途旅行,有人則選擇好好陪伴家人,以至重拾放下多年的樂器、畫筆或球鞋;不少主管舉手說要替母校出點力,或為教會多做點事,更多人謂要好好休息一下,想想其實有什麼可做。說到底,管好時間,不就是管好自己的人生嗎?

踏入人生下半場 該如何掌握時間

80年代美國傳奇基金經理林治(Peter Lynch)管理的麥哲倫基金,資產13年間從2千萬漲到140億美元,事業如日中天。然而在46歲生日會上,他想到父親只活到同齡,頓感時日無多,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第二年,決定離開管理的基金回歸家庭,並提攜後輩,以及兼顧慈善及教育基金的工作。林治說,當他記得住2千隻股票的號碼,卻記不住孩子的生日時,已陷入工作的深淵了。

踏入人生下半場,很自然會反躬自同,下一步可以是什麼(what’s next)?不少事業有成的行政人員所選擇的,是從事業成功轉向人生意義(from success to significance)的出路上去。

然而,很多時候個人最喜歡做的,並不等同是最有能力做的,理想與現實之間,也得找到其中的平衡點。況且所謂轉換工作,也可以是在目前工作外,認真抽空去培養、深化和經營本身的興趣。

就像永隆銀行的已故創辦人伍宜孫,除了是成功的銀行家外,還是世界級的盆栽研究專家,著作等身自成一家之言。我的一位舊同事,則醉心鑽研玉石吊飾和小物,寓學習於收藏,感悟箇中的文化、歷史及美感,著書立說並舉辦展覧,發掘玩物養志的意義。

大家還記得張德培嗎?在退下職業球員生涯後,這位著名網球手出版了自傳《掌握發球權》(Holding Serve),認為比賽到自己發球時,一定要好好把握與發揮,才能保住發球局,最終赢得賽事。

倘若賽場有如人生,你掌握了自己的發球權沒有?新年伊始,是時候好好思索了。

原刊於《JMEN》,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