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能出現一個雷軍嗎?

香港能不能夠產生一個雷軍?我想更好的問題是「香港有沒有條件讓一個雷軍出現?」要讓一個雷軍出現,香港必須創造相關的條件,例如:人才、成本、效率、建立供應鏈集群的條件和誘因和相關政策等等。

於2023年12月28日,小米公司宣布將推出一款新的電動車SU7。在這次的發布會上,雷軍向外界展示了他對小米汽車的信心,更重要的是,這次主要圍繞技術講解的發布會亦展示了小米在開發產品方面的能力。

雷軍,一位連續創業者

雷軍是中國內地一位成功的「連續創業者」(serial entrepreneur)。雷軍大學就讀於武漢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僅用兩年時間就修完了大學畢業所需的全部學分,完成了畢業設計。畢業後不久,他加入金山軟件,這是中國早期最成功的軟件公司之一,並一步步成為董事長。期間,他亦參與投資和創辦中國互聯網公司卓越網,後來卓越網被亞馬遜收購了,作為亞馬遜在中國發展電商的平台。2010年,他創立小米科技,並於2011年推出自有品牌小米手機。這些年來,小米公司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了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

小米的手機面世之後,雷軍做了兩件比較與眾不同的事情。第一,他承諾他在硬件上只拿取一個相當微薄的利潤,產品走高性價比路線,從而快速鋪量,再以此為基礎,大力發展其搭載的以互聯網為平台的服務。換句話說,他將服務作為客戶收入的主要來源。第二,他主動與消費者在網上進行互動,在小米第一版手機系統發布時,他就建立了線上社區,與粉絲互動;僅僅一年後,在第一款小米手機發布時,社區用戶已經從最開始的100人迅速增長到50萬,夯實了小米公司的核心用戶。

在智能手機領域站穩腳跟之後,小米進入了物聯網(IoT)時代,以「1+4+X」戰略為指導建立智能硬件開放生態,核心為小米當家的智能手機產品,之後延展至電視、筆記本、路由器和智能音箱,X則由生態鏈企業和合作企業來提供,共同組成小米的IoT生態。

到2022年,小米科技的總收入超2800億元,經調整淨利潤85億元,員工達到3.2萬人。儘管一直以來,不少人都會議論小米產品的品質和原創性,但不可否認,到今天,小米已經穩穩在中國科技產品公司之中佔據了一席之位。

在第一款小米手機發布時,社區用戶已經從最開始的100人迅速增長到50萬,夯實了小米公司的核心用戶。(Shutterstock)
在第一款小米手機發布時,社區用戶已經從最開始的100人迅速增長到50萬,夯實了小米公司的核心用戶。(Shutterstock)

小米電動車的集群效應

雷軍在2021年3月宣布小米將會進入電動車行業。當時,不少人對這項計劃表示懷疑。他們認為做車跟做手機很不一樣。相對手機而言,車更為復雜,它所牽涉到的環節比手機要多很多,而且投資更大。加上競爭對手更多,作為一位後進者,小米造車面臨的風險相當大。

SU7在12月28日的發布打破了這些猜想。發布會介紹了小米在電機、電池、壓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五大領域的研發布局,展示了它的品牌和技術力量。雷軍亦在現場表示,他為小米汽車設立的目標是成為全球前五的汽車製造商。不少人對SU7做出了比較正面的評論,他們對小米從宣布進軍電動車行業到發布首款車型的短短1000多天之間積累下的技術力和產品力給出了肯定。但亦有不少人調侃SU7更多是將其他廠商或供應商的設計和技術堆砌出來而已,一部分人亦表示對此次發布會比較失望,因為並未公布SU7的定價。雷軍在發布會上亦表示,這款車的定價不會低,但會「貴得有理由」。

無論如何,SU7的出現亦同時讓它背後的供應鏈集群的出現到人們眼前。據統計,目前回應過有與小米直接或間接合作的上市公司達40多家,其中包括不少本土企業、台資和外資。這些供應商中的許多主要是傳統汽車配件供應商,而對於電動化以及智能化的零部件,小米則考慮直接投資入股,加強對上下遊企業的布局。

一個有相當大規模的供應鏈集群在已經存在的眾多電動車供應鏈集群出現了。這將會更加鞏固中國在電動車、電池科技、智能互聯互通等方面的領導地位。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論將來SU7在市場上的表現如何,中國在新能源和先進製造方面將是得益者,同時,亦會創造不少就業機會。

況且,就像小米在智能手機的產品/品牌部署一樣,我們可以預期小米汽車亦很可能推出更立體的產品/品牌,以迎合中國(以及海外)不同消費者群體的需要。

小米一個有相當大規模的供應鏈集群,在已經存在的眾多電動車供應鏈集群出現了。(Shutterstock)
小米一個有相當大規模的供應鏈集群,在已經存在的眾多電動車供應鏈集群出現了。(Shutterstock)

供應鏈集群的重要性

一個經濟體的整體製造能力,不單只是它的科技和生產能力,支撐著最終產品製造的供應鏈集群同樣重要。特別在複雜、零部件眾多和科技要求較高的產品製造中,供應鏈集群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

透過小米,雷軍為中國內地的製造業帶來了不少貢獻。其他許多在製造行業──特別是與智能互動相關的製造業──的企業家同樣為中國作出了不少的貢獻。

今天中國的實體經濟(即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佔全國GDP的大約50%。相對其他一些發達國家而言,這是一個比較均衡的分配。而這個實體經濟背後是眾多在這個領域耕耘的企業家們。

香港向新型工業化踏出的第一步

今天,香港特區政府在不斷推動再工業化(或新型工業化)。這當然是正確的方向,可以說,這是遲來的春天。香港在上世紀70、80年代曾經擁有輝煌的製造業。我們在玩具、服裝和電子等領域可以說是都走上了世界的前端。

自從執行高地價政策之後,香港的製造業迅速萎縮,而香港的產業結構從較多元轉型到較單調只需要大約10、20年時間。缺乏一個較多元的產業結構,香港長遠的發展是值得擔心的。

最近看到了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發來去年(2023年)的工作報告,他們的確做了很多事情,特別在吸引優質企業如寧德時代、地平線等到香港落戶。在這些方面,創科局做的工作是值得讚揚的。萬事起頭難,能做什麼便先做,這是對的。

當然,能夠吸引到優質企業來香港建立研發機構,這是很好的開始。不過,研發工作不能為香港帶來大量的就業。同時,它亦只是新型工業化的其中一環而已。

較為理想的場景將是新型製造供應鏈集群的建設,因為這樣可以創造較大量的高質量就業崗位、加速促進科技的應用和強化香港在大規模組織能力方面的能力開發。

香港再工業化較為理想的場景,將是新型製造供應鏈集群的建設。圖為香港科學園。(Shutterstock)
香港再工業化較為理想的場景,將是新型製造供應鏈集群的建設。圖為香港科學園。(Shutterstock)

香港有沒有條件讓一個雷軍出現?

在中國內地,電動車行業的崛起已經創造了這些相關的集群。無論特斯拉、比亞迪、吉利,還是最近的小米汽車都在這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香港有沒有機會同樣做得到?

近十多年來,許多人經常提到大疆創新的汪滔,商湯科技的湯曉鷗、徐立等,作為香港人在先進科技製造方面的成功案例。不過,這些都是「新香港人」,他們來自中國內地,對科技和巨大市場(如內地)的敏感程度相比一般的香港人會好得多。

香港能不能夠產生一個雷軍?我想更好的問題是:香港有沒有條件讓一個雷軍出現?

要讓一個雷軍出現,香港必須創造相關的條件,例如人才、成本、效率、建立供應鏈集群的條件和誘因和相關政策等等。

客觀地說,今天香港是不完全具備這些條件的。但今天不存在不代表將來不存在。我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在這些方面加倍努力,塑造合適的環境讓像雷軍這樣的連續創業者和創新者在香港出現,並願意在香港建立他們的新型製造基地。

這應該是香港特區政府需要追求的。

謝祖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