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便被培養成為乖乖的孩子,但很少人意識到這過程對我們造成的傷害。《乖孩子的傷,最重》一書深刻地指出這一點(註1)。
《乖孩子的傷,最重》一書的副題是「你有個自主學習的孩子嗎?」,內容環繞着真誠的「自主學習」。內地或本港一些學校所推行的所謂「自主學習」,乃為「以大量外控的,把學生分等次的評估」,與《乖孩子的傷,最重》中的「自主學習」在本質上根本不同。
因此本文先談論「自主學習」,然後探討主題《乖孩子的傷,最重》的原因,最後引述書內其它重要論點。
自主學習的性質
作者的大兒子(17歲)(註2)提出「自主學習」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承認自己的局限,不試圖宰制他人;反思既有的規則,不逃避內心的恐懼。要明白掌握自主學習這種生活哲學,往往需要先體認到發現與獨立的喜悅,並學會不依恃習慣和他人的安排。
曾任種籽學苑苑長的朱佳仁(24歲)強調「自主學習」最注重個人「真」的一種教育方式……在大人的成長過程中,已經失去了很多的「真」,他們看不到孩子的「真」,卻擔心孩子沒有「善」與「美」如何能適應這個環境。
作者將「自主學習」定義為一種生命的實踐態度,而不是一種知識或技藝的學習。也就是無論你做任何事、從事任何學習,都要對自己誠實,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欺欺人;誠實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個性、優點和弱點;接受自己的先天條件,並且主宰自己整個生命。
在教學法方面,自主學習的教師用「自然對應」的方式,讓孩子看到自己視野所不及的地方,從而協助孩子面對真實的自己。不僅是孩子,我們相信任何人在看清自己後,便能找出真心之所願,並以本身的力量去達成甚至超越。
「自主學習」是一個了解自己和環境的過程,也就是成人可以和孩子討論的地方。作者堅持:孩子信或不信成人的意見,是孩子的事。當孩子偏要去做你覺得困難或不好的事,自主的學習就正式啟動了。跌跌碰碰的自學結果可能證明他是對的,你預期的後果沒有出現,那麼你得感謝他協助你修正了原有的認知;結果也可能是你對了,他果然得到你預測的後果,作者希望你不要譏笑孩子,因為試驗的過程和經驗的整理,正好能夠增加他對世界的認知,讓他更完整一點。
本書作者傳達一種「將意志還給孩子,讓孩子清楚思考,自主選擇」的教育理念。使孩子從小到大都能保有自信和勇氣,不斷地去選擇、嘗試、應對和改變,並且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應世的智慧,最終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作者認為一般來說,孩子最先處理好的是他和成人的關係,接着是與朋友的關係,然後是他跟自己的關係,最後才輪到他和課業的關係。雖然這些關係經常同步發生,可是作者認為孩子們要建立對世界和自我的信心,往往依着上述的步驟循序漸進。
教師們應該和學生共同創造一個較少傷害和壓抑的學習環境,作者同時真心相信:只要雙足不被捆起,孩子總會找到自己的路。要是硬將魚身接上雙足,反而剝奪自在游水的可能。
為什麼乖孩子的傷最重
一個家長蠻蠻媽媽(40歲)在書中指出:在體制學校裏,只有兩種小孩子:聽大人話的乖孩子和不聽話的壞孩子。
作者感慨地說:「乖孩子,常常得付出自信和自尊的代價來討好成人⋯⋯一個成人,只要心中還存有『要孩子乖』的想法,就是阻絕孩子獨立思考,發展自我的劊子手。」由於這樣,乖孩子內心的傷是最重的。
在給學生健雄的信中,李雅卿指出:「我倒希望這世界上不要再有什麼乖孩子,大家都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尊自重的好孩子⋯⋯在接納、包容和討論中,我們就能發展出彼此間真正的尊重和愛。」父母師長可以跟着這方向去處理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以及協助孩子們成長發展。
其他重要論點
在序言內,作者的大兒子唐宗漢(筆名天風)對「教育」有以下不同凡響的看法。他認為「教育」是面對他人生命的藝術,「學習」是面對自己生命的藝術;所謂反思,便是試着清楚面對錯綜的世界,不肯在訓練和習染中輕輕放過。
小兒子唐宗浩(13歲)亦有以下的看法:「在自由中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是種籽學苑的寫照。
在書中,李雅卿很喜歡大兒子的一句話:「我們一定可以在不為難別人,也不用委屈自己的情況下,找到一條出路,好好活着。」
李雅卿常想:「甚麼時候我們的主流學校才會接受『人生而不同』,進而幫助我們的孩子接受自己和他人?」
在給一位同事談「發現的喜悅」一信中,她指出:「和你分享我的一個發現:一個人面對教育的態度,其實就是他面對生命的態度。內心充滿恐懼的人,不管多麼努力,仍然無法相信別人。一個心中有愛的人,才能讓人高飛。」
她常常覺得現代台灣的父母,最大的問題就在內心的混亂和矛盾上。大家一方面嚮往西方民主國家的獨立自由,另一方面卻希望保持服從權威的傳統制約……一方面倡言孩子活出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仍然逼迫孩子照父母師長的安排行事。我們腦裏想的、口中說的、手上做的,常常互相矛盾卻不自知。
每封信件的下款的設計
這書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台灣版有九篇,內地版只有四篇。四篇序言中,兩篇的作者是學生,一篇是家長,一篇是教師。其餘兩個部分是答問篇和書信篇,是作者和學生、同事與家長的對話。書信篇內24封信件中,每封回信下款的設計均頗用心思,每式下款都試圖配合該信件的內容。例如:
一、在和學生健雄討論〈乖孩子的傷,最重〉一信中,她用的下款是「從不收藏靈魂的雅卿老師」。
二、在給新同事談〈教師的做與不做〉一信中,她用「也走過這段探索路的雅卿」。
三、在給一位同事談〈忍心而為〉一信中,她用「接受自己局限的雅卿」。
四、在給一位同事談〈發現的喜悅〉一信中,她用「和你同享喜悅的雅卿」。
五、在給一位母親談〈當爸媽不是那麼沉重的事〉一信中,她用「也是為人父母的雅卿」。
註1:本書的作者李雅卿在書內是這樣介紹自己的:「真心願意陪孩子走出自己生命道路的人。兩個孩子的媽媽,很多孩子的朋友,更是山風流水、動植物的好朋友。」她主持的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亞洲最好的另類教育之一」。她曾是「自主培力學園」主持人、「台北縣種籽親子實驗小學」創辦人、「自主學習促進會」的執行長;著有《種籽學苑教育手記》、《天天驚喜》、《北政實驗手記》、《成長戰爭》、《快子‧違禁物品》等。
註2:作者的兩個小兒子不滿意台灣的學校教育,所以她於1994年聯同其它境況相似的家長,成立另類學校以滿足兒子的需要。兩個兒子其後的發展都很好,筆者稍後會介紹兩個兒子的成長和這所學校的情況。
(封面圖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