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宣布,政府就下年度(2024/25)的《財政預算案》展開諮詢。他不諱言,政府現年度財政赤字將遠遠超過原先估算;新一年政府的財政狀况也不會有大改善,赤字無可避免。
為了防止赤字持續惡化,政府會採取一連串緊縮措施,包括削減各政府部門的開支等。儘管陳茂波重申,政府的理財原則是「應使就使」,不一定全面緊縮,但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相信,若現階段討論新一年的民生福利開支,要求政府增加撥款,當局恐怕會反問︰「錢從哪裏來?」
周永新在《明報》撰文表示,以政府現時的財政狀况,無必要大幅削減民生福利開支,但有必要調整,原因是政府財政仍算穩健,改善民生是李家超的施政主調,此時削減民生福利開支,說不過去。然而,民生福利開支經過多年上升,也應該好好檢討。有一些多年前設立的民生福利服務,可能已不合時宜,有一些也需要重整。因此,他提出幾項建議讓陳茂波參考:

一、精準扶貧
周永新指出,到2023年10月底,領取綜援的個案共20萬1523宗(包括老年112萬825宗、失業17403宗)。約30萬市民領取綜援。不過,綜援支出雖然龐大,卻非福利的最大宗開支;佔福利開支首位是長者生活津貼,去年10月底共有71萬2770名長者每月領取4060元。他認為,綜援和長者生活津貼的作用,是保障市民的基本生活,難有削減空間,而且應該隨整體市民生活的改善而上調。
在去年《施政報告》的「精準扶貧」一節當中,李家超提到政府精準扶貧的對象,包括居住在劏房的市民、單親住戶,及需要照顧的長者。
除了以上「精準扶貧」的對象之外,周永新認為有兩類人士也需要關注:第一類是患病或殘疾而工作能力受到限制的市民,他們平日或許可以如常工作,但一旦病情或傷殘狀况有變化,便可能需要政府的幫助;第二類是精神健康有問題的市民,他們平日生活或許不會有困難,唯一旦精神變差,可能失去工作的意欲和能力,生活變得徬徨。當局若要「精準扶貧」,便應該考慮一些更「到位」的對策來幫助上述兩類人士。

二、居家安老和內地養老
周永新指出,目前政府用於保障長者基本生活及其他各種與長者有關的院舍設施和社區支援服務,開支超過政府每年經常開支的一成。他建議《財政預算案》可以認真落實「居家安老」政策,即把用於長者的開支,移向各種社區支援服務,包括日間護理服務、社區康健服務、到戶支援服務等。至於院舍照顧方面,應該重新檢視現有入住標準,務求資源得到充分有效的運用;並在可能範圍內,協助有需要的長者留在社區,讓他們得到所需支援。
周永新又認為,長遠來說,政府必須深入探討長者在大灣區(甚至整個內地)養老的可行性。他指出,多個調查顯示,長者所以不願意到內地養老,能否繼續享用香港的公共醫療服務最為關鍵。而解決辦法不單是本港醫療券可以跨域使用,而且要令港人在內地生活,同樣可以享用當地的醫療服務,並且得到香港特區政府在行政和費用方面的支援。
周永新警告,以香港人口老化速度之急,再不謀求出路,現有政府的人力和財力實難應付。
他重申,過去福利開支的增加,主因是政府近年加入長者生活津貼,以致2023/24年度的1121億元福利預算開支當中,社會保障佔去773億元;餘下約348億元,才是用於各類社會福利服務。所以,不能說社會福利開支增加,在社會上造成「倚賴」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