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去年11月的本欄文章提及當局透過各項輸入人才計劃,為香港引進大量專才,其子女可以留港讀書,為教育界注入一股活水。在12月中,筆者以觀察員身份參與由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及香港多個學校議會合辦的,為期3天的大型學校巡禮,會場位於亞博會。在現場所見,參展學校動員老師,學生以多媒體、宣傳品、展示版等等介紹自己學校的特色。在特定的場所,由校長親自主持講座,與出席家長和學生互動。還有教育中介機構、升學組織、與教育相關的公司等等參展。筆者看到大量家長和同學參與,耳邊聽到的都是普通話。學校代表熱心解說,家長仔細聆聽和發問,氣氛相當熱烈,反映出剛到香港的高才專才對自己子女教育的高度關心。
我和部分相熟的參展學校教育同工傾談,他們對於取錄更多的高才專才學生抱有一定的期望。參與的學校不一定是收生不足的,但也許感到生源減少是一個結構性問題,為了避免有機會出現縮班情況,於是積極參與做好準備。另外一些學校是處於強勢的,但也樂意接觸多一些高素質的家長,擴大可以選擇學生的範圍和數目。
增設國際學校不符教育界期望
事實上,近年來因為出生率低,部分中產家庭離開香港等因素,幼稚園結束的消息經常見報,中小學縮班、合併,以至關閉的也不在少數,高才專才的輸入對業界本來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過去一段時間部分學校已經縮了班,例如由每級5班變成4班,或者4班變成3班,如果取錄的人數增加的話,便可以恢復原來班數的規模,不至於進一步萎縮下去,這是業界的良好而合理的期望。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教育局在12月28日突然公布,邀請辦學團體表達對兩幅空置校舍或建校用地申請的意向,以提供國際學校服務。其中一間位於北角寶馬山,有14個班房及7個特別室,可以提供340個學位。另外一間位於九龍塘,有20個課室和3個特別室,可以提供480個學位。如果經過改建,就可以合共提供約1000個學位。辦學團體可以有兩個選擇,第一是翻新現有的舊校舍,或者是拆卸重建,前者的啟用日期預計是2027至2028 年度,後者是2028至2029年度。本來政府委托了顧問公司做有關國際學校的需求研究,但是結果仍未公布,就匆匆推出空置校舍申請計劃,難免令人費解。
再看看統計數字,過去5年,就讀國際學校的非本地生人數不斷下跌。2018至2019年度,國際學校的非本地生有30345人,到2022至2023年度只有26768名,下降了12%,未來國際學校的需求是不是這般高,以至於在學生數目不升反降的情況下,仍然需要增設兩所學校?當局需要作出解釋。
釐清需求,再作決定
其實回歸以來,政府批地或者批出空置校舍予團體主辦的國際學校,都須和教育局簽定合約,規定收本地學生的限額,例如30%。但是由於非本地學生人數下降,所以部分國際學校也超收了本地學生,這一方面違反合約的精神,另外一方面也對現存的政府、資助、直接資助或私立學校不公平。但教育局似乎沒有正視這個問題,反而是繼續容忍這種不公平的情況繼續存在。
如果現在又要開辦兩間新的國際學校,是不是需要等待顧問報告的公布,有具體的估計數字,再作決定?同時當局亦應該嚴格執行教育局和國際學校簽訂的合作協議,杜絕超收本地學生的情況。國際學校本來是為非本地學生服務的,如果已經有給予若干本地學生學額,作為一個寬鬆處理,那麼就必須切實的去執行,不容再在違規的情況出現。